公安部将建立银行卡犯罪嫌疑人“黑名单”制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公安部将建立银行卡犯罪嫌疑人“黑名单”制度
2010年02月23日 11:22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湖北省武汉市街头,治安民警拦下一辆面包车,进行例行检查。

  车门打开,车上突然跳下4个人,夺路而逃。民警迅速反应,将4人一一擒获。经审查,这4个人来自江西省瑞金市。之前千里迢迢开车赶到四川省宜宾市,在ATM机上安装了窃录装置并窃取了多人的银行卡信息,正准备赶往河南省制造伪卡并盗刷。不料途经武汉时被抓获。

  如果没有那次例行检查,情况又当如何?

  “当宜宾群众发现银行卡被盗刷时,犯罪嫌疑人可能已经在河南甚至回到江西老家了。宜宾公安机关可能连犯罪嫌疑人的姓名都不知道,抓捕存在很大困难。”2月22日,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局长张涛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上面的案例并非个案,银行卡犯罪跨区域流窜作案等特点,给公安机关打击带来了重大挑战。

  张涛告诉记者,针对这类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安机关将采取扩大侦控范围,建立快速反应、协作配合的机制等手段积极应对,同时将建立银行卡犯罪嫌疑人“黑名单”制度,防控重点人群。

  作案手段不断更新

  我国近年来的银行卡发卡量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20余亿张,同比增长14.7%。如此一块“大蛋糕”,让境内外大批不法分子蠢蠢欲动。据介绍,境外不法分子以马来西亚等国人士为主。

  2009年6月,上海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银行卡诈骗案,多名马来西亚籍犯罪嫌疑人在国内多个城市的ATM机上安装盗码器,制作伪卡提现,涉及伪卡3500余张。

  而境内不法分子以江西余干、瑞金及福建安溪籍居多。犯罪嫌疑人通过同乡关系进行拉拢、串联和犯罪手段的传播,并进行人员分工,形成职业犯罪团伙,严重影响ATM机的安全运行。

  “在ATM机上安装窃录装置窃取信息后制造伪卡盗刷是最为传统、持续高发的犯罪手段。”张涛说,同时,随着我国银行卡使用数量的大幅增长,一些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不断更新:银行卡恶意透支犯罪日益突出;利用POS机非法套现日趋严重;犯罪从刷卡交易向通过电话、互联网进行网络购物、电子机票订购等无卡交易蔓延;利用互联网实施银行卡犯罪日益活跃。

  抓捕犹如大海捞针

  据了解,面对银行卡犯罪高发的严峻形势,各级公安机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采取专案部署、集中打击、专项行动等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严厉打击。

  2008年,公安部与人民银行联合开展了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2009年5月至10月,重庆市公安机关开展了对银行卡犯罪集中打击行动;今年1月12日,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1月至10月,部署全国开展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各项打击行动虽然成绩斐然,但在暴利诱惑下,银行卡犯罪仍屡打不绝、屡禁不止。

  “越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这类经济犯罪活动就越多发。”张涛说,如何更有效地打击银行卡犯罪,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他不否认,目前公安机关打击银行卡犯罪存在一些困难,面对不法分子境内外勾结、分工负责、流窜作案等犯罪手段,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还不太适应。

  “特别是跨区域流窜作案,不法分子利用刷卡联网的特点,可能在3地分别进行窃取信息、制造伪卡、盗取,被盗人报案时,犯罪嫌疑人可能早已离去;公安机关虽然能够获得一些线索,甚至获得了影像资料,但犯罪嫌疑人的具体信息、去向一概不知,抓捕犹如大海捞针。”张涛说。

  紧盯职业犯罪团伙

  针对银行卡犯罪的特点,张涛表示,公安机关正积极提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建议所有银行都建立刷卡提示制度,刷卡后立即短信通知,使用户能够及时发现盗刷并报警;不断摸索建立警银快速反应、协作配合、运转自如的机制。如针对伪卡出错率高的特点,银行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警。

  “今后,警方还将建立银行卡犯罪嫌疑人‘黑名单’制度,特别是职业犯罪嫌疑人,将纳入警方的侦控视线和范围,一露头就打击;对职业犯罪团伙,将采取深入经营、追踪不放的工作策略,以有效遏制银行卡犯罪的发生。”张涛对记者说。

  他同时指出,如今的银行卡犯罪趋向于单笔金额小、作案高度分散的高发性犯罪,像盗窃一样,防治的根本还是要加强各方的防范意识,否则损失很难避免。

  “哪一天老百姓脑子里牢固树立了防范意识,银行卡犯罪才会有根本的改观。”张涛说。法制日报记者 周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