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区见闻:驮水马帮穿越中国南方卡斯特之乡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西南旱区见闻:驮水马帮穿越中国南方卡斯特之乡
2010年04月12日 11: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荔波4月12日电(刘永强)从贵州的贵阳驱车前往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卡斯特”之乡荔波,沿途300余公里的道路两旁,数十处的大片树林带旱死,或被不明火源烧焦,最大面积处约10亩,最小面积也不下2亩。

  就在记者一行人唏嘘沿路树林枯黄与绿荫对照鲜明时,另一道“风景”让人眼前一亮——人、马、摩托车、农用三轮车成群结队地穿行在崎岖的田间小路上,木桶或塑料桶三三两两地驮载在马背上、摩托着后座上、三轮车车厢里,人们同样肩上挑着,手里提着。不用问,桶里一定是水!从人的疲惫状判断,他们驼水走的路一定不近!

  陪同记者采访的荔波县县委宣传部布依族副部长莫雄亮称,这道“风景”是荔波的驮水“马帮”。在8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荔波人没有弯腰,群众从自发到有组织地进行自救,已消失多年的“马帮”走出了荔波人的从容抗旱之路。

  时间回溯到今年1月25日,当晚11时许,一声凄厉的呼救声响彻荔波的尧花村,“快来救救黎九爷!”黎九爷,一位年逾古稀的孤寡老人,已三天没喝水的他,因身体极度缺水而栽倒在火炕边上起不来。

  莫雄亮介绍,尧花村是1000余汉、布依、瑶、水族人的世居地,尧花河则是尧花村及周边10个村落数百年来的“母亲河”。 旱情出现前,尧花河上处处可见泛舟、捕捞、垂钓、戏水的人;而今,尧花河的河床早已干涸,河底的一条条裂缝像狮子张开的口,狰狞可怕。

  在黎九爷因没水喝而昏倒的当晚,尧花村自发成立了一个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16人“党员服务队”,该服务队的遵旨是:决不能让一个人因为缺水“喊妈”!从此,一支驮水“马帮”出现在尧花村,每到清晨,清脆的马铃声便会在小山村里久久回荡。

  至今,该服务队往返于村里和水源地的行程已达3000余公里,正如他们当初所坚守的宗旨,尧花村1000余人,没有一个人因缺水而生活困难!尧花村80岁的黎奶奶满是感激地逢人便说:“要不是服务队义务给我们供水,我们早就渴死了。”

  今年3月,当荔波县领导了解到尧花村驮水“马帮”的事迹后,县里各级党组织随即成立了90多个类似于尧花村“党员服务队”的工作组,组织了5000余名干部职工,采取领导包乡包村,党员干部包组包户等形式,深入旱区一线送水、送物、送力、送钱、送抗旱保苗技术等。一个参与人数更多、规模更庞大的驮水“马帮”在荔波诞生。。截至目前,荔波县各部门共整合各类救灾物资和资金115万元,投入设备850台,临时性地解决了1.8万人、1.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在驮水“马帮”为百姓送“甘泉”的同时,荔波群众也积极的展开了抗旱自救。荔波县佳荣中学的张锦江老师,连续200个夜晚,共计400次孤身深入500米山洞为全校千余师生取水;丙外村52岁水族党员潘启标,用自己的拖拉机每天颠簸4小时、近20公里路程,连续两个月免费为村民拉水;水尧乡的7户水族村民积极生产自救,将数十亩水田改种成食用菌……

  放眼旱情中的荔波,田野荒芜,河水断流。“面对严重旱情,一支支驮水‘马帮’的出现,让我们十分从容。”当地百姓告诉记者。

  据了解,荔波2007年因其特有的“中国南方卡斯特地貌”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还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当地人自豪地告诉记者,荔波的卡斯特景区“小七孔”,如今山还是那么青,水还是那么秀,没有一丝哀怨。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