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网络问政”绝非儿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华日报:“网络问政”绝非儿戏
2010年05月07日 16:08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媒体昨日报道,由网络民意引发“问政”的罗彩霞索赔13.5万元民事案件,立案迄今时过一年,而开庭时间仍然遥遥无期。贵州省教育部门去年即表态将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调查,但调查结果至今也未向公众公布。

  民意不是“过家家”,“网络问政”不是儿戏。“罗彩霞案”由一个普通冒名顶替案,上升为全国皆知的社会公共事件,成为2009网络问政的经典案例,是因为这一事件寄托了人们对“权力通吃一切”的贬斥、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可以说,罗彩霞的起诉,是民意的起诉,是网络的追问。手中有点权力就能呼风唤雨、一手遮天,把别人的入学机会和美好前程窃为己有,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从快、从重同时又合法合理的处置,社会公平正义之心将在哪里安放?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又何以彰显?民意不可怠慢,网络不可轻侮。只有案件得到快速审理、违法者得到应有惩戒、被冒名顶替者得到合理补偿,才是对民意的最好回应、对“网络问政”的最好交代。

  公民意识的成长,网络问政的兴起,这是当代社会变迁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人们普遍认为,网络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录者”,不管何种事件,一旦被置于“网络聚光灯”下,就难逃社会公众的是非评议。然而,新闻会疲劳,关注度会衰减,新闻事件哪怕再热也有淡出公众视野的时候,“网络问政”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跟进,最终也仅止于民意表达。只有“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网上热点”得到“网下办理”,只有“网络问政”有了法律和制度的跟进,民意才算得到尊重,“问政”才算功德圆满。

  应该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公共部门回应民意和网络的意识与效率空前高涨,但“回而不应”、“回应迟缓”、“为回而回”等现象也确实依然存在,尤其是民意呼声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时,或明或暗的阻击就会发生,以图架空民意、让“网络问政”流产。对此,一方面,应在继续畅通民意表达机制和渠道、加大网络监督力度的同时,健全和扩大其他监督形式;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群众公认”在干部考核中的分量,让群众口碑成为衡量干部的重要砝码,以科学的机制,保障干部在民意面前反应迅速、得当、科学。

  公平不该姗姗来迟。人们期待“罗彩霞案”尽快得到公正合理的审理。唯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才能彰显,公众对公平的信心才能强化。(刘庆传)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