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别让老人被遗忘在拆迁阴影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青年报:别让老人被遗忘在拆迁阴影里
2010年05月19日 07: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组遭遇拆迁的老人的群像,正在我们眼前渐渐清晰起来。越清晰,越揪心。这些老人,原本活得或幸福,或困顿,或平淡,现在则因为面临拆迁,遭遇了几乎相同的命运。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家和亲人。

  据媒体报道,半年来,已发生多起由拆迁引发的老人死亡事故。最近的一场悲剧,发生在5月10日晚,91岁的福建老人刘线,疑因担心拆迁后拖累子女而喝农药自杀。

    据说在自杀前,老人的儿女正忙着找房子租住,但困难重重。房东不愿租给带着老人的家庭,担心老人万一死在自己的房子里,会“不吉利”。

  试着去揣想一位老人的心境吧。身后的老房子即将不存,安置房尚不见踪影,儿女们虽在忙碌奔波,但始终没有结果。而她,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无能为力。此情此景,难免会令老人觉得自己成为累赘。

  集中的事故,已让我们意识到,在与城镇化相伴的拆迁过程中,老人实际上是最脆弱的群体。以他们的年龄、身体、心理,去承受拆迁中的焦虑和痛苦,实在令人揪心。半年前,吉林一位73岁的老人,就是因拿不出6000元的房租费,趁老伴外出找房子时自杀的。

  那些陪伴他们多年的老房子,即将轰然倒塌。他们能做的,或许只是站在废墟边,与自己的过往艰难挥别。那里,可能有他或她青春年代的爱情、中年时的艰辛、老年时的落寞。不管是什么,这都属于一个垂垂老去的人难以割舍的牵挂。

  但拆迁毕竟来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曾经的故事需要在这里宣告终止。然后,这些孱弱的老人,需要另觅他处,收留自己剩余的人生,在那里迎接新的开始。

  可是对于一个难觅安身之地的老人,开始又在哪里呢?他们的盛年已逝,已无防护之力,未来生活的不稳定性,带给他们的不再是新鲜和希望,更多的是惊慌和无助。

  所以,我们在媒体的报道里读到,刘线的身体本来很健康,但得知要拆迁后一直郁郁寡欢。在她死前三四天,村里人看见,她一直在抹眼泪,时不时念叨着“没地方去了”。

  老房子一旦拆掉,同时瓦解的,还有老人们延续多年的生活和蓄积多年的情感。告别过去固然艰难,迎接未来更是不易。在遭遇拆迁的人群中,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无疑是最弱势者——他们已经不起折腾,失去了身后那座老房子,对很多老人来说,所剩无几的人生似乎也就失去了庇护。

  这房子里,或许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劳作,或许充满了他们生动的故事,又或许仅仅只是一个躲风避雨的住处。但不管怎样,有个“地方”可去,老人心里始终会觉得踏实。

  然而在遭遇拆迁后,这些都不存在了。得到一笔“合理”的补偿——甚至,很多时候并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他们便“合理”“合法”地被推出家园之外。他们的命运,只是他们自己(至多包括他们的家庭及子女)的事,而并不意味着拆迁方及整套拆迁安置机制要负起责任来。

  如此冷冰冰的逻辑,加诸任何人都是说不通的。尤其是当面对这一最脆弱的群体,我们有必要对这种逻辑加以沉痛的检视。

  市场规则或许难以避免功利和冷漠。但社会和人心,必须要有其自身的温情和温度。拆迁安置如何启动、如何执行,尤其是当涉及老人时,在温情和温度方面,容不得漠视和疏漏。

  进而言之,在设计拆迁制度时,是否该专门考虑到特殊人群,比如这些脆弱的老人,以使他们获得足够的保护?如此,那些遭遇拆迁的老人,也许就不会太过郁郁寡欢,也不至于四处苦苦哀求而租不到一处房子。这些老人,一旦“有地方可去”,也许就不会再自视为“累赘”,更不会决绝地自寻死路。相反,他们会在这个社会的人性化制度设计中,感受到人心的温度。

  但愿这不是奢望。但愿少些关于拆迁中老人的揪心故事。王波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