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日本华媒:日本“泥鳅内阁”恐难救经济低迷

2011年09月13日 10: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2日,日本东京,日本新内阁举行首次内阁会议并集体亮相。  

  中新网9月1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3日刊文说,日前,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在接受采访时,真诚且透彻地指出了野田政府面临的三大课题,即灾后重建以及核电站事故处理、社会保障及税收财政改革、以日元升值为代表的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这无疑是为野田佳彦指明目前的当务之急。然而,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野田内阁在这三方面都难有作为。

  文章摘编如下:

  9月的第二个周末,日本东京股市日经指数下跌55.46点,跌幅为0.63%。东证指数也下跌1.71点,跌幅达0.23%。同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修正值显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实际GDP较上季度下降0.5%,按年率换算为下降2.1%。GDP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一切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在震后出现拐点,而是减速越来越明显。

  如此情形下,人们不禁要问:搞经济出家的日本新首相野田佳彦(就任首相前担任财务大臣)及其他的“泥鳅内阁”能否救日本经济于水火呢?

  日前,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真诚且透彻地指出了野田政府面临的三大课题,即灾后重建以及核电站事故处理、社会保障及税收财政改革、以日元升值为代表的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这无疑是为他这位“小弟”(野田佳彦首次当选众议院议员时是日本新党的一员,而新党就是细川护熙创建的)指明,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然而,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野田内阁在这三方面都难以有所作为。

  首先是如何落实灾后重建、核电站事故处理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能源政策调整问题。从表面上看,前首相菅直人下台前,已经在国会通过了两个2011年补充预算案,以及《公债发行特例法案》和《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案》,似乎为野田政府扫清了灾后重建道路上的障碍。但在落实具体重建任务的过程中,本届政府仍面临着诸多难题。预算是有了,但从财务省出来的野田佳彦比谁都清楚,要想筹集到完成任务所需的资金,可不只是简单地印制钞票的问题;福岛受损核电站是悬在日本头上的一把利剑,能否早日处理好关乎日本世界经济大国的形象问题;而日本各地对重启核电站复杂和暧昧的态度,又让这届政府在如何制定下一步能源策略的问题上“添堵闹心”。

  其次,在社会保障及税收财政改革问题上,野田内阁同样要面对非常棘手的课题。在民主党选举菅直人替代者的党内竞争中,在有关是“增税”还是“加债”的问题上,党内各派意见不一。如今,新党首、新首相、新内阁都有了,但问题依旧。前任首相菅直人就是因为“增税”言论,导致其民意支持率掉头下滑,野田佳彦当然知晓其中利害,但“加债”无疑会使日本原本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因此,无论是“增税”还是“加债”,都可能招来民众的不满、在野党的非议以及国际社会的指责。另外,民主党执政3年以来,已多次修改当初的承诺,养老及育儿等方面社会保障并没有多大程度地改善,使民主党在一系列地方选举中“失分”,也使本届内阁在税改问题上不敢轻举妄动。

  最后,如何诊治当前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造成的“外伤”,野田内阁也无“灵丹妙药”。今年以来,日元兑美元、日元兑欧元汇率不断攀升,重创了日本的出口,贸易顺差大幅“缩水”。尽管野田佳彦就任首相前后都发出了“不惜代价、手段干预汇市”的声音,但市场的反应并不给“面子”,令这位新领导人的言论显得苍白无力。日前,野田佳彦派财务大臣安住淳前往巴黎参加七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试图说服其他六国共同出手稳定日元,但并未得到回应。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国经济和欧债危机尚未解决之前,谁也无暇伸手拯救日本。而且,处于美元体系下的日元,也很难实施自救。

  野田内阁上任之初,获得了62.8%的高支持率,这说明民众对其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值。但是未过10天,就爆出了经济产业大臣钵吕吉雄因言语不慎被迫辞职的新闻。这是否预示着“泥鳅内阁”依然难以解救日本经济低迷呢?是否预示着野田政府依然逃脱不了“高开低走”的执政前途呢?让我们拭目以待。(杨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