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港媒:中国大数量密集极地科考提升应对气候能力

2011年09月27日 09: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010年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简称“南京天光所”)宫雪非博士向记者透露:南极冰穹A作为全球最佳的天文台址,中国已在该地建立自动天文台观测站,并拟在观测站安装首个全自动远程控制、具跟踪指向功能的南极施密特(AST)望远镜,用于观测天体。图为中国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在南极的工作、生活。(图片由南极科考队员、南京天光所博士胡中文提供)  

  中新网9月27日电 香港中通社26日发表特稿说,为系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特点,提升应对能力,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内开展5次南极、3次北极总共8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中国首次进行如此大数量密集极地科学考察。

  文章摘编如下:

  为系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特点,提升应对能力,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内开展5次南极、3次北极总共8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中国首次进行如此大数量密集极地科学考察。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日前在“2011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透露,中国加快地球两极的考察工作已在“十二五”期间有明显的位置。通过开展极地关键地区的环境综合考察,意在加强极地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开辟极地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南北极地区的科学认识。

  极地是地球表面的冷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南极气候环境过程与中国的气候变化存在“遥相关”,北极气候环境变化对中国气候有着更直接的影响。

  据《新京报》报道,此次年会上,来自全国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极地雪冰与气候变化、极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极地天文、极地战略等9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巧合的是,第2届国际北极论坛“北极――对话的领土”日前在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召开。来自俄罗斯、美国、挪威、芬兰等20个国家的两百多名科学家、政府官员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了论坛。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的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俄罗斯将全面启动北极开发计划。

  专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同时,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被称作“地球最后的宝库”,其油气储量占到世界未开发油气资源的1/4。据此间《京华时报》报道,全球变暖正在使北极地区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北极的开发已经趋于可行。

  与俄国将进行的北极开发行动相比,中国对北极的考察主要以收集科学数据等为目的。不过,专家认为,中国并非放弃对地球陌生区域的科考与资源开发的工作。据中国科技网称,目前正行进在东太平洋的中国海洋科考船“大洋一号”于今年7月1日开始执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务,希望在太平洋海底找到“黑烟囱”。所谓“黑烟囱”是指海底热泉的喷口,位于海底热液硫化物区,状如烟囱,且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因而得名。海底“黑烟囱”及热液矿床的发现是海洋科学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热液矿床蕴藏金、铜、锌、铅、汞、锰、银等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金属矿产,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细心者不难发现,此次中国宣布在未来5年进行极地科考与过往有所不同,既有分步骤地重点完成对南极周边重点海域、南极大陆考察,又有对北极海域的环境综合考察,同时,在掌握南北极环境变化趋势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同时,揭示极地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从而提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为全面提升极地科考效果,中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提升极地科学考察硬件能力,比如新建一艘全新性能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解决目前一条破冰船难于同期实施南北极海洋多学科综合调查的矛盾。来自“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称,新建中国极地科考船项目,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将按照“国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原则进行建造。这艘采用国际先进的最优船型设计和电力推进系统,破冰等级为PC3的极地科学考察船,破冰能力非常强劲,在两极水域的混有陈冰的次年海冰中,在破冰厚度不低于1.5米海冰加0.2米雪的条件下,连续破冰速度可达2节至3节,居国际先进行列。(施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