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的实验进行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表演艺术的实验进行式
2009年02月12日 16:59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台湾编舞家黄翊的舞蹈创作计划《SPIN-转》与数字艺术创作团队合作,研发出手臂型机械摄影装置,透过摄影机的升降与旋转,捕捉镜头下的舞者百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二十一世纪,全球表演艺术发展最值得关注的变化,莫过于数字化浪潮下,当科技走入剧场,影响所及在工作型态与思维,创作形式与内容上,所产生的不同面貌。

  以往被视为“手工业”的表演艺术,如今因为计算机科技的快速发展,而有了更多元、更丰富的表现方式,过去依赖文本、表演为核心的剧场,现在舞台上的视觉装置、多媒体影像、数字声音都可能是表演的主角。

  这种高度影音化、可视化的剧场无疑是当今表演艺术舞台上的新主流,甚至成为剧场这门综合艺术普遍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当数字技术全面入侵剧场,感性思维如何与理性技术相互平衡融合,不让高科技只沦为一种“炫技”?创作者如何掌握影像与声音挟其对观众造成的巨大感官冲击力,并突显以“人性”为本的剧场特质?

  科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其实源于“跨领域”的概念,在台湾这股趋势可追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因为威权政治解禁与经济起飞的激励,小剧场率先打破艺术疆界的限制,以跨界、跨媒材的种种实验展现生猛活力,整合各领域艺术家,其中又以舞蹈、戏剧和美术三界创作者的合作居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编舞家、导演加上视觉艺术家”渐渐衍生为跨领域创作最常标榜的组合,其中更以多媒体影像与现场演出的互动为形式大宗。视觉艺术策展人王嘉骥认为,与其说这是跨界或跨领域艺术的一种表现,不如说是因为今日社会已经进入新影音媒体的世界。“这是一个媒体奇观的社会,人们每天接收讯息的方式,也随之影音化。影音的无所不在,不但掌控了我们生活的节奏,也取决了我们绝大部分的需求。”

  在台湾岛内,莎妹剧团导演王嘉明于二○○二年发表的《Zodiac》,是探讨影像与剧场结合最常被提及的例子,该剧将影像装置带进剧场和真人表演互动,延伸了剧场有限空间,并探讨了媒体和剧场的关系。

  创作社导演周慧玲二○○四年发表的《Click,宝贝ㄦ》找来王嘉骥参与,并由张耿华、张耿豪两位视觉艺术家担任影像设计,标榜着“虚拟世纪的情爱绮境”,藉由舞台实景与影像情境的错置反差,呈现真实与虚拟世界的分歧。

  舞蹈方面,影舞集艺术总监陈瑶着力于多媒体舞蹈作品,过去《@梦》、《非爱情故事》多以影像与舞者共舞,去年新作《随之变/风花雪月》更实验影像、音乐、舞蹈和表演者随机即兴结合的“当下性”。

  新锐创作者黄翊自二○○六年后开始发展的舞蹈创作计划《SPIN-转》与岛内数字艺术创作团队“朗机工”合作,研发出手臂型机械摄影装置,透过摄影机的升降与旋转,捕捉镜头下的舞者百态,再经由末端投射出流动的光源,塑造新的空间概念。以“动态舞蹈”与“静态舞蹈/实时互动装置”的影片互相交替,创造出银幕影像与真实空间连结、旋转时空落差的错觉。该计划甚至获邀赴法国参与安亘湖市双年数字艺术节演出。

  除了影像,声音的运用也因为数字科技而有新的可能。王嘉明在二○○四年发表的《家庭深层钻探手册》,堪称是一场大型的声音装置表演,十六个喇叭在实验剧场同时输出的环场效果,让声音在观众前后左右,层层交迭,就像不经意会从家里后街防火巷传来的左邻右舍八卦,营造一个“偷听、窃听、幻听”的情境。

  二分之一Q剧团的《小船幻想诗》找来媒体艺术家姚仲涵、王仲堃合作,将文武场的伴奏以音像互动装置呈现,透过视觉去突显声音,让文武场在中国戏曲中的剪接概念被运用为转换舞台空间的枢纽。

  岛外表演团队的跨界科技实验更是不胜枚举,如二○○四年新舞风邀请日本的“莲妮.巴索”(Leni-Basso)和“蠢蛋一族”(Dumb Type),其对影像和声音使用,均展现了超出国内剧场界的技术纯熟度和细致度。

  法国萌荷舞团(Compagnie Montalvo - Hervieu)将舞蹈和影像巧妙融合所产生的幽默趣味,向来让观众拍案叫绝。前年来台的《拉摩的异想世界》更玩到尽兴,视觉的变形想象与舞者分秒不差的互动,展现高超的影像创意及精准的制作技术,观众分不出看到的是虚幻还是现实,大呼过瘾。

  罗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安徒生计划》的影像虽不复杂,却是将剧场的幻术推到极致,简单却聪明地创造一个丰富的独角戏形式。

  为“台湾艺术节”策划“大幻影”新媒体艺术展的王俊杰说,“科技艺术”是当代艺术范畴中的一种类型,它包含了以“影像”、“声音艺术”、“互动装置”和“网络艺术”为主的创作,将科技艺术放在表演艺术的脉络上讨论,不是去谈谁比较“高科技”,应该将焦点放在当代剧场中,创作者运用科技的创意与互动性。

  王俊杰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是好的科技剧场作品,“再前卫的东西都会老旧,艺术跟着环境与思想而进展,在数字时代,所有的改变都与科技有关,创作者的思维也是;一个好的跨领域创作,一方面要让人感受到科技性,另一方面回归到剧场本质,展现艺术的内涵。”

  他强调:“身处在数字时代,实际存在的现象跟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不一样的,于是真实与虚拟、表象跟幻象的纠结辩证和其中的暧昧、可能性,便成了许多当代艺术所探索的概念。”

  台湾科技艺术与剧场的相遇,仍是实验的现在进行式,但以台湾致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环境,应可提供艺术接口所需的技术与媒材,艺术家将科技发展影响下的社会总体现象,透过科技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借以探索身处于科技文明中的经验感知与人文省视,是未来相当值得期待的一条路。

  (摘编自台湾《PAR表演艺术》杂志2009年2月号 作者:廖俊逞)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