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文化难改没文化 港报:知识改变命运份量有多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煤文化难改没文化 港报:知识改变命运份量有多大?
2009年02月13日 1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13日电 香港《大公报》13日刊登署名梁江涛文章《“煤文化”难以改写“没文化”》说,“富源煤老板”是个新生名词,它代表着一夜暴富,代表着一掷千金,也代表着“没文化”。但是试图用“煤文化”来改写“没文化”,只能是“富源煤老板”所代表的中产阶级寄托自身精神空虚与焦虑的一种乌托邦而已。文章甚至问:当“好爸爸”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金桥”之时,“知识改变命运”在学子们的心目中还能占有多大份量?

  文章摘录如下:

  在煤老板计长里捐建全国边远山区最漂亮的山村小学后,煤老板牛加德又准备捐资3700万元建设农村民族中学。“富源煤老板”是个新生名词,它代表着一夜暴富,代表着一掷千金,也代表着“没文化”。现在的“富源煤老板”大都出生在国家初建时期,那时不要说读书,就是填饱肚子都困难。现在用他们的话来形容当时的情况,那就是:“昨日求学路艰难困苦辛酸事”。

  “富源煤老板”的几多辛酸事早已付诸笑谈中,他们一夜之间变成了财富的象征。有钱了,有人比买名车,有人比购豪宅,但有少数人在“比”对家乡的贡献,乡亲说他们是:“真情献故土,甘为教育捐巨资”。这固然值得褒扬,折射出“煤老板”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知识的尊重。但是,试图用“煤文化”来改写“没文化”,只能是“富源煤老板”所代表的中产阶级寄托自身精神空虚与焦虑的一种乌托邦而已。

  还有多少人在感恩知识

  应该看到,在社会转型期,尚没有完全消弭权力向关系社会、熟人社会的渗透,年轻人仅凭所学到的知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有一笔足够为成家立业积蓄实力的薪金是那么的不易!近年来报考公务员岗位考生们打破头皮,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几千个人在争一个岗位,其中不乏看中公务员“金饭碗”者。尽管在准入门坎上,知识帮了大忙,但一旦成为官员便享受终生优厚待遇,在那份养尊处优、吃香喝辣、旱涝保收、衣食无忧,甚至是盛气凌人、荫妻泽子优越感的熏陶下,有多少人还在感恩知识并为了防止出现半衰期而不断去更新知识?

  “学好数理化不如一个好爸爸。”在不止一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父母的社会关系在找工作中很重要,通过父母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占到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当“好爸爸”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金桥”之时,“知识改变命运”在学子们的心目中还能占有多大份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读书与前程、与收入、与幸福不再“亲密接触”,“新读书无用论”在当今社会悄然流行,有识之士多次呼吁关注这一不良现象,甚至写进全国两会的提案,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防止新一轮“脑体倒挂”。一位经过打拼、收入颇丰打工者的感言令人惊诧:“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来自城乡贫困家庭的声音更加令人不寒而栗──“不让孩子读书脱不了贫,让孩子上大学可能穷得更快。”

  更要看到,“新读书无用论”在新贵族身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2月10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说,国外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必不可少,但出身于贫苦一代的中国中产阶级,还多停留在买几套房子、换几辆好车的境界,为了实现物质上的“中产”,他们放弃了精神上的“中产”。

  谁相信能读出锦绣前程

  快速行进中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紧迫感、压力感,不得不让他们放弃精神上的追求,于是,中国中产阶级“只赚钱不读书”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那么奇怪了。真担心他们的生态会再次“克隆”出一代又一代“只赚钱不读书”的“煤文化”来。而有些地方的官员还在为“新读书无用论”推波助澜。日前,陕西省文盲煤老板的“新捐官现象”引发争议,虽然已作出免职处理,但新选聘的4名“县长助理”均是当地有名的“煤老板”,挣钱多、纳税多,就能当“县长助理”,凸显出“金权化”的趋向,委实令人担忧。甚至当地百姓质疑,有的“煤老板”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怎能当“县长助理”?知识已被某些官员的政绩冲动挤兑到了不堪回首的一隅,那些被建议去当做小贩和“走鬼”的毕业生们,该如何面对舍不得扔掉的专业课本?那些“睁大眼睛”脸色黝黑的孩子们,虽然坐在“煤老板”捐购的崭新课桌上,却如何能相信一定能读出一个锦绣前程来?

  一方面明喊着“没文化”却能一路绿灯,赚得满盆满钵,又得酒得菜,涉足官场,一方面又尝试用“煤文化”去改写“没文化”,“富源煤老板”榜样人格上的两重性,已陷入了一种悖论上的尴尬。这岂不让孩子们无所适从?而教育起点的不公平、社会分配收入上的不公平、就业机会上的不公平、官员选拔任用上的不公平以及缺乏民主法治精神的社会文化氛围、舆论环境等等,这一切岂是一个地区的“煤文化”所能改变的?

【编辑:吉翔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