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解决农民工就业办法总比困难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解决农民工就业办法总比困难多
2009年02月20日 10: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2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当地时间20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面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在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以工代赈,城市乡村两面开花等方面可以有很多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如果能主动谋求变革,把改革的旧账一次还上,通过养老保险、医疗改革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则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更加成熟的条件。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改革30年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困局引起了社会大讨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提供的数据表明,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接下来的一年或更长时间,他们该何去何从?有哪些有效的疏通之道?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收益低的行业,这次北方大旱让农民家庭雪上加霜。这样的高风险,对世界各国都一样。在工业社会中,农产品仍是一种刚性需求,即使发生经济危机,其它国家对农产品的进口仍不得不进行。

  在现有的环境下,由于大量农民工回流,政府应引导建立深耕细作的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在山东比较富裕的农村,多是这种特色农业村,每个村往往以某种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为主,不断向周围村庄“复制”,形成较大规模。政府往往起牵线搭桥的作用,比如联系外地客商以及推广特色技术培训。这种模式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而且在价格和竞争力上也处于优势。

  自主创业 以工代赈

  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农民工二代已经不是传统的农民,他们中学毕业或未毕业就外出打工,对乡村生活有些不习惯了。乡下的米比城里还贵,乡下洗热水澡不方便,更不用说上网玩游戏,他们已经习惯了月月领工资。这些年轻的农民工经过多年的辛苦劳动,或许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他们梦想有自己的天地,更好的选择就是自主创业。

  但乡村的自助创业环境不乐观。如何让自主创业者轻装上阵,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拿出切实的利好措施,提供便利政策,减少甚或免去高额营业税、增值税,同时还要考虑给农民提供信贷优惠。如果政府能够扶持民间信贷,为中小企业减税,农村的造血功能逐步恢复,可以缓解返乡农民就业问题。而从长远的角度看,政府的责任还包括完善乡村自治,实现乡村治理的优化。

  北方大旱表明,4万亿大蛋糕不仅是提升城市产业的契机,更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机会。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从4万亿中拿出部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在水电、通讯、教育设施上,达到与城市接近的水平,比如为每个农家安装抽水马桶以及储存粪便的钢化粪池。与家电下乡工程一样,政府可以发动企业,为农民提供特价或免费的卫生设施,协助农民改善生活质量。劳动力可吸收当地农民,以工代赈,既可节省成本,又可实现就地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雇用的农民工报酬,也可以采用消费券来充抵,这样既可以照顾没有工作的农民工,又可刺激消费。

  城市乡村 两面开花

  北方大旱暴露农业灌溉长期欠账的现实。通过政府加大投入,重建现代灌溉系统,应该当作百年大计。以色列的现代农业的基础就是现代渗透灌溉系统,使农业用水既节约又科学。趁农民工大量待业在家,中国不妨将这样的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只是被动希望农村回流和储蓄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城市才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大舞台。 中国改革近30年,农村人口仍保持在60%左右,比起大多数西方国家,显然是不正常的。中国农民工支撑了城市化进程,但现在依然不能在城里扎根。面对危机,政府管理者需要解放思想,在社会保障上实现均等化,同时也要放弃管制的思维。

  比如一个最可行的改变,就是解放地摊经济,为小摊贩提供各种便利。相对而言,农民工适合创业的行业,就是留在城里摆地摊。在经济危机时期,破产者和失业者摆地摊是全世界的现象。人们时常低估摆地摊的收入,事实上它可以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这样的创业成本低,风险小。

  另外,政府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成立专门的培训资金,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对生活有困难的农民提供免费食宿。

  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的改革是逼出来的,当下的困难也可能会推进改革。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如果能主动谋求变革,把改革的旧账一次还上,通过养老保险、医疗改革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则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更加成熟的条件。(张传文)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