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报:港人也应关心三农问题找到自己定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新报:港人也应关心三农问题找到自己定位
2009年02月20日 14: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20日电 香港《新报》20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华文化、传统和习俗,都是以农村文化为基础的。认识农村文化,才能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香港人的文化是现代都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格格不入,兼且了解认识也不多。国家的重要政策都是跟三农问题里里外外拉上关系。香港人要多关心农业问题、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才能洞悉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找到配合国家大政策的角色,找到自己的定位。

  文章摘录如下:

  “国民教育系列”第三期课程不久前刚顺利完成,邀请了以研究内地三农问题而著名的经济学者温铁军教授来港,为香港人解构内地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中国以农立国,中华文化更是建基于农村社会,中国更有超过七亿的人口生活于农村。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一再表示对全国七亿农民生计的高度关注,每年的国务院第一号文件,都是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而今年亦不例外;且去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解决三农问题,赋予更长的土地承包期限和促进经营权流转等议案,更成为了与会内的讨论焦点。正值当前金融危机,各国加强内需市场的消费力度,亦相信在未来日子中,中央政府将会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消费等视为中央的首要任务。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及农民问题所生引发的问题,据温教授说,三农问题主要产生于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业资本扩张阶段,而农业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净流出使然。

  诚然,三农问题是自国家在迈向工业化以来所难以避免的问题。中国在建国初期,由于刚经历了连年征战,再加上与前苏联关系趋紧张,国家缺乏充足资本以实现工业化,百废待兴,是故立国初年要凭借鼓励及发展农业而掘出第一桶金,这亦为未来工业化准备了充足资本。

  当国家实现工业化,大量土地被征召作为工业用途;工业化、城市化虽然促使东部沿海城市先富裕起来,但西部以至其它农村地区的发展赶不上一二线城市的高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令贫富差距加剧;大量农民走往城市谋生。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三次大规模的圈地:第一次是1984年前后的“以地兴企”,当年财政分级承包在全国施行,导致当时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地方政府需要启动地方工业化;由于政策允许土地变现收益主要在乡村内部分配,当年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第二次是1994年的“以地生财”,工业化导致地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而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占取大部分,于是地方需要直接占有农地以实现土地资本化;

  第三次是1998至2003年的“以地套现”,在市场化改革后,银行成为了独立资本力量,失去对金融部门的部分控制权的地方政府要通过不断占地,才能不断从银行套取资金。

  中国的农耕土地虽占世界的7%,养活近22%的人口;但中国的可耕地才占全国土地的18%,而且农耕地面积不断萎缩。农地不足与圈地实在不无关系。圈地可以直接破坏农地的用途。

  中华文化、传统和习俗,都是以农村文化为基础的。认识农村文化,才能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香港人的文化是现代都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格格不入,兼且了解认识也不多。

  国家的重要政策都是跟三农问题里里外外拉上关系的。香港人要多关心农业问题、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才能洞悉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找到配合国家大政策的角色,找到自己的定位。(何志平)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