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阅兵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中国古代是如何阅兵的?
2009年04月13日 15:47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十月一日,将迎来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纪念日。届时,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活动。盛况空前的阅兵式,必将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世界关注的目光也将再次投向中国。于是,笔者不由地想起了我国古时候的阅兵情况。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当时,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了向江南发展,曾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这不仅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同时还欣喜地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南方各部落首领的热烈欢迎。

  到了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起来。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叫作“搜”(意为春天里打猎)。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检阅步兵每年一次称作“搜”,检阅战车三年一次称作“大阅”,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作“大搜”。

  封建统治者如此定期阅兵,其用意除了检查兵员装备情况外,主要还在于向百姓示威。如春秋时晋文公认为“民未知礼(威仪),未生其恭”,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另外,还有在战前或战斗间隙进行的不定期的阅兵,称“观兵”或“观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在战前鼓舞士气外,更主要的则是为了向敌方示威。

  阅兵这一名称,准确地说是从汉代才被正式叫起来的。在汉代,定期的阅兵活动常与立秋之日的“祭兽”活动一起进行,其中还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以后,各个建朝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汉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活动。

  清代时,按清朝典制,皇帝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礼。据《大清会典》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阅。择南苑西红门内旷地,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圣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擐甲,前张黄盖,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从,后建大纛。圣祖仁皇帝周阅八旗兵阵,阅毕驾还行宫。特降敕谕,申明军令,宣示于大阅之地。是日未阅前,官兵均赐食,阅后赐酒。”

  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绘的《八旗阅阵图》里,对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的盛况作了形象逼真的记载。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场面极为壮观,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威武雄壮的乾隆阅兵图。清史档案记载:“上(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马出,试射,连发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请阅阵,上亲阅队伍,兵部堂官前引,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马”。

  《大阅图》共分为“幸营”、“列阵”、“阅阵”和“行阵”四卷。真实描绘了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尤其是《阅阵》,图中所画人物不少于1.6万人,每个人都面貌分明,衣着装饰,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均描绘精细,画面用色艳丽鲜明,乾隆被绘于画面的核心位置,穿盔带甲,全副戎装,骑于马上,英姿勃发。

  到了现代,阅兵活动开始在各国盛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军统帅如艾森豪威尔威尔、丘吉尔、戴高乐等,都非常重视阅兵。苏联领袖斯大林一向把阅兵作为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苏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大检阅。此次阅兵,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可以说,古往今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有何差异,大家对阅兵意义的认识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阅兵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军威和综合国力,最能积聚军心、民心。因而,阅兵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感荣光、最感振奋、最感骄傲、最感自豪、最为神圣的庄严的盛典。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刘开生)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