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美元储备单一化正走向结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文汇报:美元储备单一化正走向结束
2009年06月19日 15: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19日电 香港《文汇报》19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在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倍受危机困扰的形势下,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确实正发生微妙的变化。随着美国赤字的剧增和美元的超发泛滥,以及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壮大,美元强势地位将会继续削弱,美元储备和结算全球贸易、资产的时代正在走向结束。因此,改变美元单一储备货币地位的格局,应是未来国际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章摘录如下:

  去年9月美国次按危机不断深化,引爆了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带来重创。各国在积极自救和合作共救,遏制危机蔓延的同时,也将矛头直接指向美国,提出了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系统监管和替代美元储备地位的积极构想。早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建立超主权国际债务结算货币的建议。上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对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提出质疑。虽然美元的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地位短期内还难以被其它货币取代,然而,改变美元单一储备和结算地位应是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长远方向。

  金砖四国增强在IMF话语权

  6月16日,有全球新兴经济体代表“金砖四国”(BRIC)之称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首脑峰会,首次在俄罗斯中部城市叶卡捷琳堡举行。本次4国首脑峰会,既是未来发展壮大新兴经济体的首次战略性会晤,也是为下月G20国首脑峰会建立G4沟通互信机制,增强G4经济联盟优势和增加话语权的一次热身准备。关于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争论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胡锦涛主席此前重申“本次峰会将不涉及美元储备地位的议题”,这既是对美国政府紧张神经的安抚,也是对目前新兴经济体,经济体量尚难撼动美元经济的客观的表达。

    俄罗斯总统府发言人也表示“金砖四国”领袖或不会讨论替代储备货币的问题,或许也反映了G4对此问题的共识,以及暗示峰会的焦点将在于四国间的战略经济对话、市场开放、能源合作与开发、共同抵制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以及增强金砖四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话语权等等。

  然而,俄罗斯财长库德林却于峰会前高调表态支持美元强势储备地位,“认为目前谈论美元替代品为时过早,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短期难以取代,也难以预料目前的体制会否显著转变”。受此言论刺激,近日美元显著转强。由于金砖四国为欧美主要出口来源,因此,在目前主要倚重出口导向刺激经济的增长结构中,短期美元的强势,有助各国降低出口汇兑成本,刺激出口增长和保持外储资产值的稳定。

  世界各国逐步减持美债

  另外,由于美国国债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和日本及俄罗斯在4月大量减持美债,为对冲美元量化宽松和长期弱势的风险,各国逐步减持美债方向正确,且将持续,因此也降低了市场对美债需求的长远预期。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数据,包括短期证券在内,美国4月份整体资金净流出532亿美元,已扭转3月净流入250亿美元的趋势。四月份美国长期证券、票据、债券净买入112亿美元,国库债券净买入419亿美元,均分别较3月份的554亿美元和553亿美元显著放缓,显示金砖四国正试图逐步减弱对美元储备的倚赖。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结构亦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即由依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出口,逐步转向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目前中国出口商品已有超过50%转向新兴经济体市场;而对欧美出口已下降至50%以下,2003年至2007年间,中国对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的贸易额增长比中美贸易快近1倍,显示中国对欧美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减弱,内需导向的经济结构亦在转型之中,美元结算全球的金融格局有待改变。

  目前,欧洲央行主要利率仍维持1.25厘,为欧洲央行成立九年以来最低。且相对于美、英、日近乎零息和大力推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而言,欧洲央行应仍有1厘的减息空间,刺激力度也受到质疑。显然,欧洲经济尚未到最坏时刻,欧洲央行需留余地。由于欧元区经济续弱,且受东欧金融危机的拖累,欧元前景暗淡,短期内也难以问鼎或替代美元储备货币的资格。

  综上分析可见,在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倍受危机困扰的形势下,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确实正发生微妙的变化。随着美国双赤的剧增和美元的超发泛滥,以及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崛起、壮大,货币流通性的增强和主权信用评级的提升,美元强势地位将会继续削弱,美元储备和结算全球贸易、资产的时代正在走向结束。因此,改变美元单一储备货币地位的格局,应是未来国际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剻辙元、马建波)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