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两岸关系之道惟“中”与“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两岸关系之道惟“中”与“和”
2009年07月07日 15: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7日电 香港《大公报》7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和中”论不可能使两岸关系从非常不正常的状态发展到现在正常的交往。“中和”才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要诀,“中和”首先标示两岸关系定位、原则及发展路线,“中”是指中华民族和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和”是指两岸关系须坚持和平路线发展,循序渐进走向融合。另一层意思是应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中”是不偏不倚,至真至善,“和”则至谐至平,“和气致千祥”。

  文章摘录如下:

  台湾绿营一向存在“反中”派与“和中”派。高雄市长陈菊“临时起意”的大陆之行,在民进党内引起轩然大波,“反中”派要求党中央公开讨论“对中战略”提案,“和中”派亦要求党中央举办“中国政策路线”大辩论,高呼“不要屁股面对中国”。

  党主席蔡英文在腹背受敌的严峻形势下,只好“戒急用忍”,以鸵鸟心态称,民进党“对中国战略”有高度共识,不必公开辩论。正当此际,李登辉一改“反中”老调,提出“和中”论,颇有指点小英及民进党之意。

  “和中论”建基于“两国论”

  面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势和大局,李登辉深知民进党继续“逢中必反”,是渡不过目前的大劫难关的。但李登辉的“和中”论也救不了民进党,因为这不是路线的真正改变。

  李登辉说“三通、四通、五通都不要紧”,但在立场上则要“和中,亲美日”,并保持“台湾的‘国家’身份”。可见,李登辉的“和中”论是建基于他的“两国论”,即以“台湾的‘国家’身份”向中国讲和求和。

  民进党内的“和中”派也是从“一边一国”的立场出发,来要求党中央调整对大陆的战略和政策,实质就是“和平台独论”、“和平台独派”。因此,即使“和中”论成为民进党的主流和“新战略”,也改变不了其在两岸互动中被边缘化的角色。“和中”论不可能使两岸关系从非常不正常的状态发展到现在正常的交往。恰恰相反,“中和”才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要诀。

  “中和”有两层意思,首先标示两岸关系的定位、原则及发展路线,“中”是指中华民族和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和”是指两岸关系须坚持和平路线发展,循序渐进走向融合。

  另一层意思是应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所说的“中”,是指不偏不倚,至真至善,“和”则至谐至平,所谓“一和万事兴”,“和气致千祥”。

  “中和”是两岸关系要诀

  如果要用两字高度概括“胡锦涛六点意见”,则非“中和”莫属。五月二十六日,胡锦涛在会见吴伯雄时发表的“新胡六点”强调,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政治难题,巩固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国台办主任王毅最近访美的谈话,就是表述两岸关系发展之道惟中与和。王毅与侨界代表座谈时表明,两岸关系得以改善和发展的基础,首要是建立互信,而建立互信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或是“一个中国”的框架上形成共同的认识,也就是以“九二共识”为基础。

  他指出,两岸关系从去年五月至今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这样的变化是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其中的一些经验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就是符合两岸现状并且能被民众接受的做法,会在今后继续推行。

  把握轻重缓急与先后顺序,讲究和谐与节奏的成功经验,就是致“中和”之道,“极高明而道中庸”,“发而皆中节之谓和”。随着两岸中和的经验与效应的彰显,出现CHAIWAN这个新名词。韩国对CHAIWAN最敏感,既因为台湾是主要竞争对手,也因为重视两岸中和融洽的经验,可作为与朝鲜改善关系的借镜。

  有论者指,李登辉成了马英九的“头号请益的国师”,在国民党内埋下了“李登辉路线”,“马路线”就是“和中”的“两国论”。这个判断是不符合事实的,国民党和马英九基本上行“中和”路线。

  马英九不断重申坚持“九二共识”,他在去年八月二十六日接受墨西哥媒体访问时说:“两岸是一种特殊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点非常重要。”马英九在“一中宪法”的前提及主轴下提出“不统、不独、不武”,这就是把两岸关系定位于“中和”。若国民党和马英九没有真心诚意,怎会有两会协商的互信基础和丰硕成果?两岸关系又怎能快速改善和发展?

  民进党回避核心问题

  “中和”就是两岸关系的至真至诚之道。李登辉的“和中”论则不真不诚,包藏“两国论”及“台独”,其所谓“和”,不诚无物,发不中节。若然绿营政党在坚持“台湾是‘国家’”的立场和前提下“和中”对话,试问话怎么对怎么和?蔡英文在四月二十三日接受电台专访时称:“中国认为最难应付的人就是我”,俨然以头号“反中”派自居。其实,蔡英文更像“和中”派。

  “和中”总比“反中”有所进步,但蔡英文若不能把民进党的“中国政策”正名为“两岸政策”,则仍然无从面对两岸关系的现实。现在敢组团访问大陆的民进党县市长都在台湾南部深绿板块,浅绿的党公职及中央干部则深恐被扣“亲中”、“友中”帽子而不敢“登陆”及访港。这种诡异现象,是因为民进党回避两岸关系才是台湾的核心问题,在两岸关系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陈菊“登陆”的效应抵销了“五•一七游行”的气势,却未能取得与中共进行“党对党”交往的突破,就是“没有战略就没有战术”窘境的例证。

  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要诀,就是“中”字诀与“和”字诀,合称“中和”诀。民进党的出路和前途,不在“反中”和“和中”,而在“中和”诀。(林修祺)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