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日本可逐步脱美入亚 中国宜顺势而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商报:日本可逐步脱美入亚 中国宜顺势而为
2009年09月08日 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8日电 《香港商报》8日刊文说,日本可逐步“脱美入亚”,首先要客观理解转变:脱美不是反美;转变是个渐进过程。对此,中国宜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及推动地区的安全、政经合作,好为日本“入亚”创造更佳环境。

  文章摘录如下:

  最近日本大选,在野民主党大胜,打破了自民党长逾半世纪的执政垄断,对日本传统的自民党、官僚及大财团三角利益集团,或将带来冲击。尤其令人瞩目者是,新任首相鸠山对美国颇多批评,予人以“脱美入亚”感觉,并希望在中美两大国间扮演大角色,故对新政府上台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导向,已出现了不少议论。

  慎防“脸变里不变”

  日本政坛变天,至少从表面上看可冲击原来的政治生态。鸠山很像奥巴马,在人民渴望改变中大胜上台,其政纲亦确有不少与前朝相异之处。民主党源自自民党“左翼”,故在内政上较重民生、环保,而轻商贾财团;在国际上,则有疏远美国及重视亚洲的取向。

  如上述的能落实,应可把日本引上新路,但能否真的引起实质转变却尚待观察,不少评论对此均表怀疑。奥巴马上台只约半年,便遇上了内政的医疗改革受阻,和对外的阿富汗战事失利等双重危机,对日本新政府表现如何确不宜盲目乐观,须防脸变里不变︰换了政党虽带来了新风,但制度及政经格局却基本依旧。

  显然,转变面临的阻力确不小,原有利益集团根深蒂固,官僚、财团及保守政客的综合实力不容忽视。更须注意者是民主党本身的问题︰一、欠执政经验,被称为政坛“娃娃兵”。二、其要角多来自自民党的政治世家,能否真与传统政风及体制割席不无疑问。三、民主党一如自民党,内部派系繁多,鸠山与小泽两大员间,又会否出现一山不能藏二虎的问题?四、承诺的大量民粹主义开支(如减收路费、增加儿童津贴等),与控制财赤的承诺自相矛盾。此外,环保要求增高对企业竞争或有不利,虽然会对环保行业及居民消费有利。

  对日本新转向感乐观

  对中国来说,民主党能否深层地改变日本,实有重大意义。日本经历了约二十年的经济呆滞,再加上近年政治的一塌糊涂,使中国能更快崛起,并扩大在区内及全球的影响力。如果日本因变革成功重拾朝气活力,则中国将面临更强劲的对手,其发展及国际空间亦将更多受压。不过,这些都是较长远的考虑,在近期对中国更为重要的,乃日本新政府的对外政策,其中最基本的自然是“脱美入亚”的取向。

  在脱美方面,民主党认为应由追随美国型的国际关系脱离,并争取与美平起平坐。在经济理念上,鸠山批评了英美模式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并要减持美元,不再接受美元的金融霸权。在入亚方面,鸠山倡导“东亚共同体”构想,要实现“亚洲共同货币”及“东北亚无核化”,并表示不再参拜靖国神社,还希望阁员也不拜,希望能缓和与中韩等邻国的历史矛盾。

  有不少论者对日本的外交转向表示悲观,或认为只是虚的,日本不会放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如鸠山胜选即向奥巴马强调,美日安保条约和美日同盟的重要性。相反,笔者对此转变稍为乐观些,但首先要客观地理解转变:一、脱美不是反美,故仍可和美国保持紧密关系,目标是让日本融入多极世界,而非惟美国马首是瞻。二、转变是个渐进过程,需10年或更长时间。美日军盟是日本的保险,必是最后才变的,当入亚进程十分深入,区域安全体系发展成熟,令日本更具信心时,美日条约的重要性必自然淡化。在近期,美日维持军盟区不妨碍日本“入亚”;日本与亚洲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民间等各方面的交流,均可深化文化并加快发展。

  中国宜顺势而为

  另一方面,推动日本“脱美入亚”还有许多有力因素:一、历史的必然性。日本虽为二战战败国,却不可能永远做美国附庸,而必须走向正常化。何况日本在地缘及人文上均属东亚体系,与美国差异很大,故与亚洲融合乃自然而然者。二、利之所在。日本已与亚洲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关系,如中国已成了最大的出口市场。三、形势不同。过去日本曾想超美做“一哥”,而以失败告终,故只能联合亚洲才可达致正常化目标。对此,目前国际环境有利得多:美国实力相对日降而东亚则日强。

  日本“脱美入亚”的实现,将是亚洲以至世界的重大地缘格局转变。这对中国亦十分有利,故必须善予处理:不能高调催谷,而只能顺势行事,更要积极参与及推动地区的安全、政经合作,好为日本“入亚”创造更佳环境。(凌昆)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