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发掘香港文化因素对中国崛起的贡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商报:发掘香港文化因素对中国崛起的贡献
2009年09月22日 16: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22日电 《香港商报》22日刊文《另一视角看香港贡献》说,考察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不能仅从经济上着眼,更要从文化、社会等层面去分析。过去改革开放大量吸收借鉴了香港资金、技术和经验,但香港因素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被忽略了。重新发掘并重视香港遗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商业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也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内涵。

  文章摘编如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香港回归祖国也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香港在回归以前就与祖国内地保持密切的联系,是中国与世界沟通交往的重要平台,中国通过香港了解世界,世界也通过香港来了解中国。

  时任中联办主任高祀仁在《求是》杂志2009年第一期发表的《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贡献》一文中认为:“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总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先锋作用、持续的推动作用、独特的桥梁作用和有益的借鉴作用。”具体表现为港商对内地投资巨大、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市场经济理念等。

  诚如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所说,香港对于内地改革开放所做出的贡献是第一位的,高祀仁的文章就是对这个贡献的展开论述。然而,考察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不能仅从经济上着眼,更要从文化、社会等层面去分析。可以发现作为一个“借来的空间,借来的时间”,香港对祖国内地的其它作用被经济上的巨大成功所掩盖,这些被忽略的贡献具体表现在:

  保留传统文化血脉

  一是过去60年,香港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丝丝血脉,成为未来中国崛起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五六十年代,在内地传统文化奄奄一息之际,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等学者在香港创办书院,弘扬国学,并开创“新儒学”,影响至今。他们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勇气和决心,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这样的学者还有很多,有些虽然最后离开香港去台湾或者欧美,但是香港一直是他们研究中国、讲授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

  其次,香港保留了大量古老的技艺、术数等民间文化,很多是在内地失传的。比如南派武术中的咏春拳、蔡李佛、白鹤等,上世纪50年代在内地严禁习练和传授,等到80年代内地要发扬这些武术的时候,要从香港请师傅来教授正宗功夫。咏春拳就是叶问在香港发扬光大并由他的弟子推向世界。

  类似的还有粤剧,粤剧在文革中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是香港这边却涌现出一代代名伶大师。更多的是一些所谓的“旁门左道”,也就是内地民间失传的各种“术数”,例如茅山道术、一贯道、风水占卜等在香港至今都还有传人。此外,这些术数到底是不是“糟粕”,该不该抛弃,或许还有争论,但是作为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作为传统的活化石保留下来,也是有其意义的。

  第三,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形态也在香港有所保留。明清以来中国形成的以宗亲家族为纽带的乡村社会形态,历经晚清的动荡、民国的社会运动,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1949年后荡然无存。几千年来中国缓慢的社会形态在这时经历了一个飞跃式、断层式的演进。

  不过,在香港的新界却有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形态的遗存,这里不但没有内地的断层式演进,英国殖民者也没有作什么改变,这里的民事法律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还是以大清律法为依据。这里保存的乡村组织、宗社活动、宗亲伦理虽然带有岭南地域特色,但是经过殖民统治仍能流传下来也算难能可贵了。

  继承民族商业传统

  此外,在经济上的一个特别之处也被人忽视,那就是过去60年香港继承并发展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商业传统。众所周知的是1949年后许多资本家从内地转往香港发展,比如纺织业,这些转到香港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不但是香港第一次经济转型(从转口贸易转向加工贸易)的基础,也为当年香港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这些资本家不仅仅为香港经济做出贡献,实际上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延续和发展,他们上承二三十年代上海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下启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族资本家无论大小,能够生存发展下来,都非常注重几十上百年积累形成的信誉和品牌,成为他们生存之本。香港对中国民族商业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而且直接影响到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不难发现,虽然我们过去的改革开放大量吸收和借鉴了香港的资金、技术和经验等,但是对香港因素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并没有认真看待,甚至被忽略了。重新发掘并重视香港遗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商业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也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内涵。(呙中校)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