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钓鱼台国宾馆 为何没有1号和13号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揭秘钓鱼台国宾馆 为何没有1号和13号楼
2009年09月29日 14:17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间的英雄有的惊世骇俗,有的默默无闻。人们创造的“奇迹”往往也是这样。

  共和国60年华诞将至,人们自然会想到以往逢五逢十的庆典,会想到半个世纪前为此落成的北京“十大建筑”。可是,你是否知道还有第十一个呢?它,就是同样在1959年落成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今天,在它的建设中迸发过的独特创意、多元风格以及人们为之付出的艰辛与智慧,已随着岁月的风卷云舒渐渐稀释淡薄。当年这座被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誉为全国惟一的国宾馆建筑群,也就成了一个静悄悄的“奇迹”。

  缘 起

  1958年夏,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建国10周年大规模庆典的事情,考虑到届时将邀请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脑政要来华,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兴建一座有特色的高级国宾馆动议。同年10月8日,中办主任杨尚昆通知外交部“中央授权外交部办理此事”。“此事”非它事,是一个真材实料的巨大建筑群哟!而且时间已不到一年,如此紧迫,怎么得了?!

  好在当时中央各部委(包括外交部)的许多负责人都曾是从硝烟炮火中拼杀出来的指挥员,对党中央的指示均视为如山的“军令”。担任过兵团政委的副部长姬鹏飞立即把任务交给了当时的部总务司司长杨琪良。

  杨琪良何许人也?10年前他还是人民解放军一野二师的副政委,是参加过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各重大战役的一员猛将,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奉命脱下军装穿上西装,出任驻波兰共和国的第一任政务参赞。现在,由他这个当年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文装解放军”来挑头抓总,方方面面都觉得放心。

  尽管只有十一个月的时间,但因为手里拿着党中央的尚方宝剑,杨琪良和那些军人出身、正值盛年的外交官们,仍然觉得底气十足。加上有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彭真、副市长万里的鼎力相助,本就一身豪气的他们更感到信心倍增!

  选 址

  国宾馆建在哪里?经过专门小组勘察择址,初步拟定两个方案。一个是东郊,一个是西郊,就是如今早成了市区的古迹遗存的钓鱼台地区。两方案各有优劣,最后由中央拍板确定选择了后者。毛泽东同意这样的意见:建在西郊,客人们下了飞机必经长安街天安门,可以看到古典也可看到现代,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留下直观印象。人,总是先入为主嘛。

  中央选定的这个地区确有个古钓鱼台,始建于辽金,清乾隆年间修缮扩建。庭园中心那个“养源斋”是清乾隆四十三年竣工的行宫正殿。虽然此处早已荒芜,但毕竟有参天古树,有仅仅住着五六户人家的大片地,还有北方城市难得的水面。包括古钓鱼台在内的这片荒地共44万平方米。

  对此,全面负责北京迎国庆布署建设的彭真同志听说外交部相中了它,于是大笔一挥——“全部划归外交部”。杨琪良笑道:“是划归国宾馆。我们只是把这里弄得漂漂亮亮,也为北京造一处新景点嘛。”

  钓鱼台国宾馆的主设计师,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张开济。与选址时如出一辙,设计也是两种。一种是建一幢高级饭店。那时还没有星级饭店的概念。如果有,恐怕不会低于5星。另一种就是脱胎于江南园林风格的花园别墅。

  奔 波

  但作为中国接待各国政要之处,这种别墅要秀美但不能婉约,不能搞成小家碧玉,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又非常大气。军事生涯和外交生涯,使新中国这批外交官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正是这种审美观在建筑风格的研究与争论中占了上风。人们最终选择了后者。在这种总体设计思想指导下,决定建15幢接待楼。但照顾国外习俗,在编号上不设“1”与“13”。

  钓鱼台国宾馆每幢楼都要形成独立的庭院。考虑未来接待外宾规模各有不同,各座楼的面积又各有不同,分为大、中、小三类。不过,主宾个人用房的规格质量却完全相同,这体现出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理念。

  钓鱼台的建设施工与后来被称为“北京十大建筑”的工程完全同步。然而,同步就意味着紧张:建材紧张、电力紧张、机械紧张、人手紧张……特别是在那些将显示中国品味和华贵风格的内饰用品的生产制作上,北京本来就不具备优势,现在更是捉襟见肘。

  于是,钓鱼台国宾馆工程的组织者决定向全国求援。他们奔赴上海,订制各类家具家杂;奔赴天津订制地毯;奔赴苏州订制丝绸织料;奔赴景德镇订制餐具工艺瓷器;奔赴广州订购红木……全国的能工巧匠虽然并不在施工现场,但正是因为他们,中国的国宾馆才能如此长久的熠熠生辉。

  与十大建筑最为不同的,还是国宾馆风格独特的园林建筑。计算下来,仅种植栽培一项就需要四万株花木、三百棵油松、数百株樱桃、葡萄、白玉兰、紫玉兰、牡丹、紫罗兰和用数万平米的草坪栽种的欧洲保绿草籽。

  为了在这座北方园林中增加水的灵秀,要把玉渊潭的湖水引入,形成四处人工湖。解放军总参谋部为此专门支持了两千多指战员开展义务劳动,配合基建工人在这里挖河开湖造桥。

  当今天的人们徜徉在钓鱼台垂柳微摇的湖畔,看见名贵的金色鲤鱼在荷叶间时隐时现,开屏的孔雀在岸边翩然起舞时,还会想到50年前那些挥汗如雨的工人和战士吗?

  赞 誉

  1959钓鱼台国宾馆的十几栋楼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终于竣工了。周恩来总理视察后说,人家搞的是大建筑,你们搞的是优美怡静的大环境。里里外外精雕细刻。整体上是一座大的森林公园!这么短的时间,不容易呀!

  1959年深秋的一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专门邀请钓鱼台国宾馆工程的领导集体共进晚餐,地点在人民大会堂。当外交部的姬鹏飞、杨琪良、国鹰、翟荫堂和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沈勃、张开济等人落座后,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和热烈地祝贺!

  陈毅说,这是第十一大建筑。当人们谢谢陈老总的夸奖时,陈毅连连摇头,不是我在夸奖,这话可是毛主席说的哟!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秦晓鹰)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