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的年代 也有一种感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模仿的年代 也有一种感动
2009年11月04日 11:19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戏剧或其它表演艺术所具有的好玩、游戏性质,与祭祀仪典的神圣性,俱为剧场产生的要素,模仿、伪装则是进入戏剧的第一步,有游戏的好玩(play),也有严肃的仪式意义。因此,戏剧演员即便在舞台上装疯卖傻,也不代表他们就是穷极无聊之人。表演的元素存在于每个人的基因之中,各行各业,多少都会演一点戏,也必须演一点戏,处理“众人之事”或吃政治饭者,善于演戏,更是站上政治舞台的基本功夫。

  从解严至今,台湾社会早已陷入集体性的模仿、伪装,并且形成一条生产线。例如每天一早各电视台根据早报头条做成新闻,晚报再由早报与电视新闻扩大处理,成为下午、晚间电视新闻的重要线索,谈话性新闻节目趁势请名嘴批判,隔天早报继续追踪,环环相扣,相互模仿,汇集成强大的“民意”,又成为全民讨论、模仿的对象……

  其实,文化的传播,本来就包括仿冒、拷贝、复制与创造的过程,若谓台湾社会史的底层,就是一部文化移植的历史,并不为过。现代的台湾遭受东西方文明的冲激,应变之道也是不断的向强势文化看齐,一切讲求速成、便利。每隔一段时间总有源自外国的名词突然流行,其中不乏本来就存在于台湾社会的名词、概念或行动,例如“软实力”(Soft Power),某一天被当头棒喝似的,突然大行其道,人人琅琅上口。

  这几年在新闻题材与电视节目相互复制的同时,艺人的模仿秀受到观众的欢迎。从艺人模仿另一名艺人表演歌舞,到模仿政治人物、企业家、宗教领袖,以及所有能成为社会话题的厨师、股市分析师,甚至卡通、电影人物,并发展成常态性的节目,展现制作单位的创意,也反映社会大众的观赏品味,包括看热闹的心态,以及喜欢“名人”出糗的补偿心理。

  模仿节目有娱乐性,也有创造性,好的模仿秀夸大模仿对象的特色,凸显事件,谑而不虐,终极目标仍在提供社会更多的创作空间。即使像西洋万圣节、日本cosplay或本土的白雪综艺团这类模仿、伪装或反串,也都含有表演者的创意。不过,模仿秀易做难工,其成败与化妆造型、题材内容有关,更重要的关键则在表演者本身的人格特质与创造能力,一味模仿,缺乏创意,没有累积,往往“橘逾淮而枳”,甚至招致东施效颦之讥。

  最近每周一至五晚间九点至十点,我常会打开电视,收看一个以模仿秀做号召的综艺节目,这个带状节目每天要找出话题,并让艺人立刻装扮、即兴演出,极不容易。他们大体上能抓住新闻题材与社会脉动,内容热闹逗趣。

  经常出现在这模仿节目的艺人接近十位,都有各自模仿“代表作”,由于表演功力与敬业态度不一,有些演员稳定性不足,所模仿的人物常缺乏辨识度,演出效果也参差不齐。节目中某位经常出现的美女艺人模仿许多角色,但无论动作、神气、语气或表演内容,几乎都雷同。此外,节目制作单位常不自觉表现政治偏见与意识形态,例如至今仍以固定单元打落水狗似地消费牢里的阿扁。因此,我观赏这个节目的时间,常随著艺人、模仿对象、内容而定,有时观赏半小时,有时仅仅几分钟,甚至可能在知道所模仿的对象与讨论的议题之后,就转台或关掉电视了。

  作为观众,我不得不佩服节目中的一位艺人。十几年前电视上看到的他还是一个搞笑的“竖子”,但几年下来,愈来愈让人刮目相看。他的成功来自敬业的态度,没有丝毫侥幸,透过对被模仿人物的观察、学习、沉淀,终能运用自如。在这个模仿秀节目中,他所模仿的角色,极少失败。许信良、陈定南、苏贞昌、郭台铭、叶金川、王郁琦……等,在他的模仿下,不论外型、角色性格与言谈都唯妙唯肖,带点夸张,又符合人物特质,效果最佳。

  这位叫郭子乾的艺人,让我在电视机前开怀大笑或会心微笑之余,看到一种模仿的创造,也由衷产生一种感动。(摘自台湾中国时报 作者:邱坤良)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