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港珠澳大桥提升香港地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港珠澳大桥提升香港地位
2009年12月16日 15: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16日电 香港《大公报》16日刊出社评《港珠澳大桥提升港地位》说,港珠澳大桥从构思到落实动工兴建,是“一国两制”下一次新的模式与成果,而香港特区肯定会成为这项成果下最大的得益者。

  文章摘编如下:

  港珠澳大桥昨日在珠海市举行动工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三地政府负责人出席了动工仪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地产商胡应湘首先提出这一构思以来,港珠澳大桥历经争议、几度搁置,终于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有了动工的这一天,实在令人心情振奋同时又感慨万分。

  今天,在大桥动工礼炮鸣响之际,回望珠三角地区的变化、国家整体经济的变化,以及人们认知上的变化,就如同全长近五十公里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一样,也出现了世纪式的跨跃和发展。

  事实是,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来说,大桥的兴建在两方面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首先,当然是大桥工程的难度,大桥跨海35.6公里,全长近50公里,由桥、隧、路、岛四部分组成,耗资730亿、兴建历时6年,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其工程难度在中国建桥史上固然首屈一指,世界建桥史也将因此而添上新一页。就此一点而言,这世界第一桥能够坐落在香港,当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荣耀与成就。

  但更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还在于未来港珠澳大桥不仅直接连通港、澳与粤西三地,而且直接纳入全国高速公路网范围之内;大桥自规划、选址、设计方案以至融资模式亦全部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下开展及完成,比如在融资问题上,对出资份额的多少,三地曾有过“疙瘩”,最后亦是在中央注资及三地政府按不同比例出资的方式下得以解决;又如出入境问题,过程中有过“一地一检”、“一地三检”等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最后亦是在中央关注下落实“三地三检”。

  因此,可以说,港珠澳大桥从构思到落实动工兴建,是“一国两制”下一次新的模式与成果,而香港特区肯定会成为这项成果下最大的得益者。过去也曾有人质疑,粤省货柜码头、机场已纷纷建成,高速铁路网亦已开通,大桥建来还有何用?这只能说是局部和短视的说法而已。如果香港仅仅是一个“海外孤岛”或者还是“借来的空间”、“借来的时间”,那有没有跨海大桥的确无关重要,就如一些人所说的有了“直通车”为何还要高铁?但如果“全国一盘棋”,把香港看成是珠三角大经济圈的一分子、看成是整个华南地区经济的一分子、看成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分子,那么,港珠澳大桥就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之事,而是香港与全国交通大动脉、经济命脉紧密相连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些可以打通、连接全国公路网、铁路网的交通脉络,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就会成了广东俗话的“冇爪蟛蜞”,其重要性和效率是要大大降低的。

  因此,港珠澳大桥历尽曲折终于动工,不仅说明了粤港跨境基建交通的重要,更再一次深刻、有力地展示了香港未来发展与珠三角、与内地、与国家密不可分的根本道理。“桥通路通样样通”,港珠澳未来一桥直达,还可以从不同方面给予一些人有益的启示:从经济发展和利益共赢上,香港已经是珠三角、国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其它如政制发展问题上道理又何尝不如是?只应建桥,不可“拆桥”。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