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充满“中国痕迹”的台北旧影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报:充满“中国痕迹”的台北旧影像
2009年12月25日 15: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5日电 台湾《联合报》刊文忆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北。文章说,当时的台北,招牌多为于右任等要人的书法,大片墙面往往充满警语。经历此前太多流徙与战乱,人们千思万想是安详无事好日子,于是电影或话剧名字往往取“回春”、“雨过天青”、“春满人间”这类题意。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年轻人偶问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台北是何情状,谈话中回答了一些,意未尽,在此不妨再说一些。

  彼时台北,一方面犹有乡村情韵;鸭粪阵阵,水牛在田,牛车漫行于马路。却家家有自来水,有电。一方面西洋流行歌曲像Hank Willams的《Jambalaya on the Bayou》随时盈耳,“呼拉圈”之物亦立即来抵此乡。不久迷你裙、阿哥哥舞步仍然无法阻挡的流溢进入这个平房矮墙、细巷窄渠的缓缓静静半大不小城市。

  买猪肉,以宽叶包起,再草绳扎之。买油条,犹用粗纸一张包绕其腰,以草绳系之,人拎着返家,油条未受密裹,犹能爽脆。

  赤脚上课不奇怪

  学生赤脚上课者并不算怪。然则“穷”的观念并不特别强烈。主要人人清苦,又无阶级之严苛,可谓均贫。

  家中的藤椅、藤茶几、竹碗橱、木板床等,极普见,颇似村居用具,又予人轻便临时权用之感。观《江山美人》电影见林黛家是竹篱茅舍,很视为当然。

  而小孩的模样、长相,皆是乡下小孩之状。

  “中国的痕迹”仍多在。穿长衫、留胡子、剃光头的老头子,与裹小脚老太太仍多见,生活中仍是大家庭伦理,并且多的是三代同堂。又每人仍言郡里。在台北任事、读书者,老家仍在远处乡里,有的在河南,有的在彰化。

  大面墙上漆警语

  招牌多要人之书法。于右任、贾景德、谢冠生、莫德惠、黄国书等。大片的墙面往往充满警语,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在那时的前几十年,太多流徙与战乱,至此人们千思万想是好好喘一口气、几天安详无事好日子的时候了,于是电影或话剧的名字往往受取《大地回春》、《夜尽天明》、《雨过天青》、《天长地久》、《恶梦初醒》、《春满人间》这类题意。

  “小姐、小姐别生气”

  孩童的诗谣世界亦可一提,如“对不起,行个礼,放个屁,臭死你。”此最早的“三字经”体诗也。另“小姐、小姐别生气,明天带你去看戏;我坐椅子,你坐地,我吃香蕉,你吃皮。”此我等童子最早受习之七言绝句。尚有一诗:“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

  有些品名,“外省人”还习惯称“菠萝”而不是“凤梨”,称“广柑”而不是“柳丁”。至六十年代,便习惯今称了。

  若说社会气氛的低迷不展,则收音机中的歌声或许可以流露,像“热烘烘的太阳,往上爬啊……”(电影《翠翠》的插曲,改编自沈从文《边城》),像《小小羊儿要回家》等,据说亦禁唱过。

  五十年代,在学校,孩子说“国语”,各有各的乡音。这种奇特感觉,小孩不会引以为奇,但在世界其它地方的孩子或许不易有如此丰富之民俗经验。

  煤球炉温开水壶

  有些画面,犹在脑中,煤球炉上一直放着温的开水壶。有些声音,像竹篱笆或门竹摇摆伊呀声。有些动作,像进玄关或进纸门时自然的弯腰、眼珠提起向里瞧之习惯动作。

  台北那时的确是城市山林,人自田埂间跳上一辆20路公交车(如“综合财务处”站,离今安和路不远)、25分钟抵西门町,可看到侯贝布烈松(Robert Bresson)的《最后逃生》(The Man Escaped)。

  这是很奇特的时代与地方之绝妙结合。能够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年代生活过的小孩,真是很稀罕的经验,并且真的会很感弥足珍贵。

  再也不可能有那样的地方里出现那样的时代的例子了,即使往上往下推一百年,或求诸世界任一角落。(舒国治)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