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均富受冲击 为“台湾现象”把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世界日报:均富受冲击 为“台湾现象”把脉
2010年02月08日 16: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8日电 美国《世界日报》日前刊出社论说,过去十多年间,台湾原有的均富现象受到很大冲击,导致总体消费需求无法成长,预算赤字不能有效扩张官方支出,造成就业无法提升。这种结构性失业与实质薪资无法提升的现象,可称之为“台湾现象”。欲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再依赖短期救急措施,而是要从结构面作治本之道。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过去被称之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加工出口的典型代表,也是所谓外向型成长的例子。尤其在与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并驾齐驱的过程中经常扮演龙头的地位。台湾是最能发挥“比较利益”原理而集中资源于相对较为有利的产业发展,在全球市场中始终能够在部分产业独占鳌头。今日的“信息通讯产业”(ICT)上,仍然有许多台湾厂商代工的产品,其市场占有率高居世界首位。

  然而,不可否认的,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间,虽然生产总值成长率仍维持在平均5%以上;不过,在金融海啸打击下,今年初的产业成长表现不错,但却是一个标准的“无就业成长”,也就是失业率一直徘徊在6%的水平。

  此外,一般庶民长期以来感受到的是薪资的停滞,并未随生产总值成长而提升,以至于台湾内部需求的消费水平也一直无法增加,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亦在低档徘徊,结果造成始终无法摆脱依赖外需作为成长引擎的宿命,这也是去年受金融海啸重创的最重要原因。

  一般民众实质薪资不成长,自然会压缩消费的增加,这是内需一直以来相对疲弱的原因。但这又与整体生产总值维持增长的现象不兼容,当中的原因值得探究。这当然与上世纪80年代,台湾传统出口产业创造出经济奇迹,连带也引发对外贸易结构性不平衡的诸多后遗症,包括环境污染的严重、新台币的缓慢升值、岛内货币资金的泛滥,乃至于产业外移。

  资金泛滥一方面造就了房市、股市的泡沫,但也间接促进股市规模的扩大,使得资本密集的半导体、面板及资通讯产业迅速发展,填补了原本相对较劳力密集的产业地位,这也是过去一二十年所认定科技产业在台湾得以蓬勃发展的契机。同时,“政府”继“奖励投资条例”之后,又实施“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大量在租税上给予这些科技产业租税优惠,这些产业也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大量给予员工配股以争取到充足的技术人力。

  从这些产业的观点,上述这些政策无疑是成功的,也是历经传统加工出口产业大量外移(主要到中国大陆)后,仍有一定出口能量继续作为带动经济成长引擎的关键。不过,这种模式也产生了后遗症:那就是中止了原本以劳力密集出口带动的成长,既可以富又可以均,而达成兼顾“均富”的奇迹。

  到了出口产业大量集中在资通讯科技产业,配合“政府”优惠租税及配发股票吸引人力后,除了上市的科技产业老板及员工成为新富阶级外,广大的中产阶级就陷入实质所得近乎停滞不前的局面。此外,这些高科技产业的资本密集特性,遂使每一块钱可以创造的就业相对低很多,也是结构性无法创造更多就业的原因。

  因此,过去十多年期间,台湾原有的均富现象受到很大的冲击,造就出少数以高科技为主的新富阶层,一般中产阶级则陷入实质薪资无法提升的情形。如此一来,总体消费需求无法成长,“政府”因大幅租税优惠及社会福利措施的扩增,而使“政府”陷入预算赤字不能有效扩张“政府”支出,也造成就业无法提升的实质因素。这种结构性失业与实质薪资无法提升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台湾现象”。

  欲解决这个问题,“政府”不能再依赖短期救急措施,而是要从结构面作治本之道,即在租税优惠政策及产业发展政策上,不再做此倾斜的设计,恢复平衡才是正解。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