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墓园看故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不看墓园看故居
2010年02月26日 17:05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旅游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名人遗迹已成为海内外观光客趋之若鹜的一大景观,国内外名人故居和墓园总是人流如鲫。这是好事,人们通过对名人遗迹的凭吊瞻仰,重温他们生平事迹、学习其奋斗精神,对于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关怀裨益多多。

  笔者在对一些名人遗迹的参观中,得出一个经验:看墓园不如看故居。作为“不动产”的宝贵人文资源,名人故居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摇篮,它与名人的心路历程与奋斗史密不可分,拥有非常深厚的价值与内涵。而名人墓园则是后人为他(她)修建的纪念地,与逝者并无直接关联甚至毫无关联。

  湖南湘潭韶山和浙江奉化溪口,有中国现代史上两位最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故居。从安谧秀丽的韶山冲和钟灵毓秀的溪口镇走出的这两位名人彻底改变了中国现代史,徘徊在他们故居前,的确能让人浮想联翩、感触深远。毛泽东故居基本保持了当年原貌,为典型的湘中农舍,房内陈列的床、书桌、衣柜和水缸、碗柜、石磨及农具等均留有毛的印迹,四周绿树成荫、荷塘青山相映成趣,不难想象毛泽东与这里的渊源。

  溪口为典型的江南水乡,蒋氏故居“丰镐房”由三幢木结构楼房组成。楼下佛堂供奉蒋家先人的神像,楼上为蒋介石父母的卧室,右幢为蒋原配夫人毛氏居住。院内雕梁画栋,绘有三星高照、八仙过海等图案。丰镐房西有座石库门房,系蒋家玉泰盐铺。1939年12月12日日机轰炸溪口,毛氏不幸罹难,蒋经国闻讯悲痛万分,在故居前立起“以血洗血”石碑。小洋房为宋美龄旧居。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归来,老蒋命他在此“读书思过”。二十里外的雪窦山有蒋介石别墅,“妙高台”匾额为蒋亲书。从阳台远眺,风情万种的奉化山水尽收眼底。解放前夕,毛泽东下令妥善保护蒋氏故居,使其毫发无损,蒋经国晚年曾感慨道:“共产党的情,我领了!”

  打开中美对话大门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故居位于南加州桔子郡的Yorba Linda大街18001号,是一座普通别墅,免费对外开放。如今已成为尼克松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展厅,“国际事务厅”最为耀眼,墙上悬挂1972年尼克松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谈的照片和当年在上海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原文复制件,还陈列中国领导人送给尼克松的陶瓷、刺绣和线装本《二十四史》。在“世界领袖塑像厅”中,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塑像栩栩如生。故居对尼克松81年的人生历程——从小时候喜欢音乐,会弹钢琴、吹萨克斯管到学生时代先后获得杜克大学两个学士学位再到后来当律师、海军少校、国会众议员和参议员,最后出任美国总统,做了全方位的展示,令观者获益匪浅。

  俄罗斯名人故居之多,令人应接不暇。楚瓦什的诺夫哥罗德有一栋比丘林故居,比丘林是俄罗斯最著名的汉学家。200年前以传教士身份来中国,在北京住了13年,潜心研究东方学。返俄后他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俄罗斯汉学界的开山鼻祖。他编撰俄罗斯第一部汉语词典、出版两本介绍古代中国宫廷制度和中国平民生活的书,对俄罗斯东方学和汉学研究功不可没。比丘林故居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道,很多东西来自中国,如描绘长城和故宫的画、中国书法和中国钱币等。莫斯科是艺术名家荟萃之地,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故居,都值得一看,尤其不能错过大诗人普希金的故居。

  普希金故居是一座浅蓝色二层小楼,位于莫斯科阿尔巴特街53号。门前窗台上常有一束鲜红的石竹或者玫瑰,那是参观者敬献的。进入故居须先套上毡拖鞋,以保护文物。故居一层常年举办《普希金与莫斯科》展览,以大量绘画、肖像、地图、手稿、书籍等展品介绍普希金时代的莫斯科、普希金与莫斯科的渊源以及他和他的亲友们。二楼是普希金的卧室和写作间,陈列着一些手稿和画像图片,还有普希金用过的书桌及其夫人娜塔丽娅用过的梳妆台。娜塔丽娅有“莫斯科第一美人”之誉,从陈列的画像上看的确名不虚传。前来拜谒的人长年络绎不绝,因为普希金其人其诗早已跨越时空。

  欧洲名人故居更多。到巴黎,必然要到梵高笔下的花神咖啡馆一游,这个享誉世界的咖啡馆如今仍在营业,楼上一个房间曾为萨特当年所专用,在此创作了诸多名著,桌上有一块“萨特曾在此写作”的铭牌,令人浮想联翩。到佛罗伦萨,不能不看但丁故居。但丁故居在一条小巷深处,是幢三层小楼,窗户不大,前门有盏铁艺老灯和一个井台。1265年但丁出生于此,35岁时被当局驱逐并两次缺席判他死刑,背十字架流亡的但丁写下《神曲》等世界名著。去英国,自然要拜访剑桥大学的牛顿故居。牛顿故居在学生宿舍里,推窗可见一棵苹果树,这棵树正是砸在牛顿头上那个“著名苹果”繁衍的。故居现仍为学生宿舍,设施已很陈旧,但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入住这里。

  伦敦的名人故居灿若群星,为便于识别,市政府自1867年起在这些房子前都镶上蓝色椭圆形的金属铭牌,注明名人姓名和居住时间,以供瞻仰。挂有蓝牌的房子即成“保护文物”,任何人不得拆除。位于伦敦诺丁山下荷兰公园圣詹姆斯花园31号,曾是中国作家老舍1924至1929年在伦敦讲学时所居住,2003年也被钉上“名人故居”蓝牌,门口写有“舒庆春”三字。老舍名著《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就撰写于此。英国政府将其列为名人故居,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作家的尊重。

  笔者也走访过一些名人墓园,所得的印象却与初衷相差甚远了。有些所谓的名人墓园,不仅与名人无关,甚至那里并未留下过名人的足迹,纯粹是一个抽象的纪念地而已,这就难以勾起观者的联想了。有些墓园还极其豪华,大有“享尽哀荣”之嫌,与逝者的奋斗经历与勤俭一生大相径庭,违背了逝者的意愿,也给后人造成不应有的错觉。难怪不少伟人和名人生前立下遗嘱不建墓园,回归自然。

  1936年鲁迅去世前告诫家人:“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死后他葬于万国公墓,但1956年在上海虹口公园内还是建起一座鲁迅墓,与喧闹的虹口足球场仅一墙之隔,若迅翁地下有知,也会不满的。1955年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临终前叮嘱:不发讣告、不搞公开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1976年元月周恩来逝世,遵其遗嘱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湖海里。1989年4月胡耀邦去世,按他遗嘱骨灰被安葬在江西共青城的富华山麓。1997年元月,邓小平去世,其遗嘱是不搞遗体告别、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这些伟人虽然“后事从简”、不建墓园,他们的精神却与日月同辉。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马承钧)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