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国年”被改名折射文化认知浅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中国年”被改名折射文化认知浅薄
2010年03月04日 1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4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之前“亚裔农历新年”在美国被称为“中国年”,但美官方为安抚韩裔和越裔,无奈只好这样折中。这其实大可不必。虽然表面上“中国新年”不得不被改成拗口的“亚裔农历新年”,但估计世人心里还是觉得这个所谓象征平等主义的“亚裔”并不能传达春节本身文化历史内涵,反而是对文化历史的伤害和误读。

  文章摘编如下:

  今年是第一次在新加坡过农历春节,在与各国朋友互致新年问候的时候,我脱口说出的总是“春节快乐”(Happy Spring Festival),但本地人和其他外国人异口同声的回应都是“华人新年快乐”(Happy Chinese New Year)。

  这厢是这样强调“华”,但大洋彼岸那边的美利坚亚裔们,却为“春节”前面的定语闹到了白宫——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上任后,发表第一份全球性的贺词,就是向全球庆祝“亚裔农历新年”(Asian Lunar New Year)的人贺年。

  之前“亚裔农历新年”在美国被称为“中国年”,但美国官方为了安抚韩裔和越裔,无奈只好这样折中。笔者个人认为这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中国”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政治和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历史和心理的概念。

  在亚洲大陆东部,中国、朝鲜、韩国、越南和中南半岛其它一些国家都将春节作为一个法定假日。这样一个东亚各国各族共同拥有的节日,有时候还被叫做“旧历年”,有时候称“中国年”。

  为什么在全球范围,春节会被如此高频率地称为“中国年”或者“华人新年”呢?这里的“中国年”其实是一个西方对东亚风俗认识上的概念,以区别公历的新年。在我看来,这里的“中国”并非指的是现在的中国,也不是指历史上的中国王朝,而是指“中华文明意义上”或者“是接受中华文明的人的”,根本就不具有主权上和民族上的意义。

  进一步说,如果谁去国际上某个权威组织抢先注册了农历新年,在上面冠以自己的国号和民族称谓,别的国家的国民就不能过年了?!或者过年之前必须先向专利注册国提出申请并购买“过年专利”。如果这样都行得通的话,那中国就可以向韩国和日本征收传统汉字的版权使用费,日本也可以向中国征收近代日汉字的版权费,天下岂不大乱?

  庆祝农历新年是大中华文化圈国家的共同习俗,华人没有半点垄断和强加的意思,反而希望能借此与其它共享历史和文化财富的族裔和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文化和心理联系,进一步或能形成像欧洲那样的共同体。

  当然,我可以理解当代一些中国周边国家民众激情四溢的爱国感情,特别是大家都拥有一段屈辱的被西方和脱亚入欧后的日本征服的近代史,民族的复兴、民族文化的维护和传承自然都成为非常重要的责任。但是,对于“中国新年”这个称呼的反感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自身的历史知识的有限、传统文化上认知的浅薄以及自卑的民族心态。

  自古以来,东亚大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是以中原王朝为核心建立的朝贡体系为主导,在这个体系内部的心理和文化认知系统中,“中国的”或者“中华的”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并不以地理和种族划线,而是以儒家思想和农耕文明为内核来区分华夏与蛮夷,即文明人与野蛮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第三》)孔子作春秋大义,提倡华夷之辨,不以种族为标准,而以文化礼义作量度。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凡是尊崇儒家思想的政权就可称正统,称中华或中国;凡是礼崩乐坏的国家都不能承中华之大统,蛮夷而已。

  在建州女真夺得了明朝江山后,已经“得沐教化”的朝鲜人、越南人和日本人,都对满洲人能不能继承中华之正统提出质疑,所以朝鲜人认为“中华文明之最优等生的朝鲜理当为正统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朝鲜应当去完成中华的作用”;越南认为“中原的中华文明分别由北方的清朝和南方的越南阮朝対等继承,南方的越南阮朝有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明的责任”;中国反复被蒙古和满洲等游牧民族所征服,所以日本人认为“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被异民族支配过的日本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有资格的继承者。”

  按照这个逻辑,春节被称为“中国新年”在历史和文化上有着充分的合理性;而且客观上讲,就儒家传统和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不得不承认,韩国可能做得好。虽然表面上“中国新年”不得不被改成了拗口的“亚裔农历新年”,但估计世人心里还是觉得这个所谓象征平等主义的“亚裔”并不能传达春节本身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反而是对文化和历史的伤害和误读。(郎嘉)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