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书记促官员融进网络:矛盾才不激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宿迁市书记促官员融进网络:矛盾才不激化
2010年03月22日 10: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江苏省宿迁市市委书记张新实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3月22日电 江苏省宿迁市这些年来一直都是中国媒体的焦点,也是国家领导层高度关注的改革试点。新加坡《联合早报》21日刊文《宿迁变革 示范中国》,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接受专访,畅谈宿迁经验,认为变革是渐进、长期的过程;主张干部融进网络,天天交流才不至于矛盾问题激化。

  文章摘编如下:

  从前任市委书记仇和时期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到2006年张新实接任至今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省宿迁市这些年来一直都是中国媒体的焦点,也是国家领导层高度关注的改革试点。

  宿迁经验对中国的改革具有什么示范意义?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宿迁经验。

  3月8日下午,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应邀到江苏省委党校,为该校近300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处级学员和后备干部,作了一场题为《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突破跨越》的专题讲座,详细介绍宿迁的发展思路和经验。

  站在省委党校的讲坛谈宿迁经验,某种程度上就是验证了宿迁的成功。除了延续宿迁知名度带来外界关注的兴趣之外,实际的经济成果也佐证了宿迁变革的合理有效。

  从14年前设立地级市之初的“三零”——经济社会发展零基础、中心城市建设零起步、基础设施建设零起点——到去年的财政总收入增加到130.2亿人民币,首登百亿台阶,张新实任一把手以来的四年,财政收入净增105亿人民币、翻两番,年均增长50%,“这在全国是少有的,也是改革的爆发力”,张新实说。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国333个地级市中排名由2005年的164位跃升到去年的第81位,每年超越20个地级市,年均增长46.3%。

  宿迁经验受高层重视

  2004年2月,中国《南方周末》在头版头条以“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为标题,将时任市委书记仇和变成了中国政坛几乎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也使宿迁成为中国地方政治改革的代名词。

  2006年4月,由宿迁市长接任市委书记的张新实,以自己的风格继续和开创着宿迁的改革和发展之路,也开始“网络行政”的尝试,同样成为中国著名的市委书记之一,被许多网友称为“博客书记”。张新实也以在《人民日报》及其子报子刊和人民网出现的高频率,在2008、2009连续两年入选人民网“年度最受关注地方领导”。

  2004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专门到宿迁视察改革成果。2009年4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也到宿迁调研,了解宿迁经验。一个地级市能够引起国家高层如此重视,可谓罕见。

  作为江苏唯一的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宿迁有着一定的政策空间,江苏省委文件中“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支持宿迁市采取比其它地区更加灵活的政策”成为他们的尚方宝剑。宿迁下辖县市实施的干部任前公示、公推公选、乡镇书记公推直选、勤廉公示、网上述职述廉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改革措施,都引起轰动,一些则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推广。

  张新实说,干部任用制度另一改革是机关与基层干部的上下流动。习近平在宿迁调研时称赞这个做法,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批示,推广借鉴宿迁经验。

  张新实说,宿迁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在从零开始的不利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以前存在“我难、我穷、我不行”的矮化心理,“到省里开会,开会坐最边、发言不沾边、见人躲一边,老是企求和等待”。现在则是“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精气神改变了,这四年取得最快增长。张新实的名片背后就印着宿迁投资环境的介绍,宿迁官员也都效仿,主动出击的心态可见一斑。

  相较于干部任用制度变革获得赞扬,宿迁的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则是褒贬不一。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和教育领域,公立医院产权明晰,多元投入,教育则除政府负责九年义务教育之外,其它的也都放开给社会资本。有媒体称赞宿迁最先提供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模式,也有北大和清华教授各自发表立场完全相反的宿迁医改调查报告,各执一词。

  外界对改革的不同评价,张新实淡然以对,“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什么鞋适合自己的脚,自己最清楚。赞扬的,作为激励;批评的,作为监督。不实的,就作为一种观点,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这么多人众口难调。外面虽然品头论足,但适合宿迁的实际,管用就行。”

  “万金油干部”有问必答

  张新实1951年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0岁时父亲病逝,五个兄弟姐妹和没有工作的母亲相依为命,靠糊火柴盒、切酱菜等勤工俭学完成高中学业,19岁进入南化公司当学徒工,工厂待了15年,一步步努力走出来,1996年从江苏省直机关调派到新建市的宿迁,一待14年,成为最高父母官。

  张新实对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很满意,“厚积薄发,人生阅历就是你的财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摔打”。也因此,他很看好目前宿迁实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将来从这些人中涌现国家领导人也不足为奇。他说,大学毕业以后直接到最基层的农村担任干部,他们会知道什么叫农村,什么叫百姓。

  宿迁是出新闻的地方,也是中国媒体最关注的地级市,一举一动都受瞩目。张新实已记不清接受了多少次媒体的访问,笑称自己是“万金油干部”,采访从不回避,如实道来,有问必答。中国不同媒体常来采访,张新实也常常就在茶馆、咖啡座和记者一边吃简餐,一面谈那些可能令舆论澎湃的想法。

  为什么中国媒体如此关注宿迁?张新实说,这大概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和执政理念有一些特点和创新。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体制变革,都是在创新中积累,在特点中累积。如果每个地方按照一个共同的目标,开展各具特点的发展方式和执政方法,那中国一定会是朝气蓬勃、快速成长。

  这种关注是不是反映出知识界、舆论界对中国变革的期盼、大家期待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能够推广?张新实认同这种看法,“这需要一件件事做,一点点积累;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比较成熟了,政改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要根据文化底蕴、人的素质,还有制度的传承,不是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

  自认不是博客书记 

  主张干部融进网络

  今年3月1日,宿迁发生8岁女童落入无盖窨井一天后获救的事件。张新实4日到现场察看,没人能说清该由谁负责,他当即召开专项整治会议,晚间就写了博文《严查害人窨井》,进行痛斥:“粗劣工程明晃晃地摆在那里,宣示着我们管理的无能!现场长期残留瓦砾碎石、绿化毁损、堆放弃土等,也嘲讽着我们的官僚主义!”

  这是张新实2006年担任市委书记开设博客以来“网络行政”的最新实例。张新实的博客大部分都与工作有关,已成为他与民众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向民众阐述施政理念的地方。

  有网民充满怀疑,一个市委书记每天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写博客?对“博客书记”的头衔,张新实有些不以为然,“我不是博客书记,我的博客都是自己写的,通常都是晚上,第一时间我自己贴在网上宿迁的博客里;新浪、搜狐、腾讯等其它一些网站上的博客则是秘书负责链接过去。这个我要有主动权,不能任由网站处理”。

  张新实吃过“标题党”的亏,他曾经讲过“干部就是为企业家服务的”,有网站把该句作为标题挂在首页:“宿迁市委书记:干部就是为企业家服务的”,引起不少非议,张新实笑说:“其实我有特定的前提,企业和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最大创造者。我们干部是为企业家服务,就是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社会财富。有的网站只顾制造耸人听闻的眼球效应,就会造成误解。”

  领导者要用好传统媒介

  也要用好新兴媒介

  张新实说,自己的博客都是有感而发。工作不可能只是做会议报告,长篇大论,效果有限,受众也少。博客的受众没有层次限制、传播没有时空限制,可以延伸社会动员和报告讲话的时空。

  张新实也不认为自己的博客就是民众“网络问政”的平台,“我的博客没有后台管理,也没有秘书来写,我不可能做到每一个帖子一一回应。作为官员,不可能抛弃主政的传统形式,博客只能是补充。但对每个跟帖我必看,如果已经形成倾向性意见,或者是成为一个地方舆论的热点,我会把它下载下来,在有关的会上甚至常委会上念给大家听,要求大家来整改”。

  张新实博客里写的虽多小事,其实是小刀磨大树,涓涓细流、滋润渗透,改变或改善着社会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他的博客,很多宿迁的干部首先要看,得知道市委书记在想什么。老百姓关注的,则是某些问题书记怎么处理。张新实的博客基本上每篇点击率都在数千以上,一些在全国引起关注的则数以万计,最多的达到30多万。

  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张新实日益熟悉网络生态,也引发对网络影响执政方式的思考。他说:“博客越来越难写,而且网络环境里很容易被抓辫子,断章取义。必须思考良久,修改再三。”

  对执政主体来说,张新实认为,必须要融进网络。“我们这样的年龄、职位、资历,相对讲是执政的主体、社会的主流。我们的思想不跟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民对接、融合,不就是造成代沟吗?我主张干部无论年龄多大、是否熟练,都应该融入网络,花一点时间跟网民交流。”

  他认为,博客就是一种形式,天天交流而不至于矛盾问题激化。领导者不光要用好传统媒介,也要用好新兴媒介,说教在网络里是没有市场的。(周兆呈)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