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奥巴马的“阶级烙印”造就政府特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奥巴马的“阶级烙印”造就政府特征
2010年03月22日 15: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2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2日刊出署名文章说,美国总统的“阶级烙印”有相当显著作用,奥巴马尤其如此。他是典型的“环太平洋”产物,与美国政治上层主流的欧洲文化背景相距颇大;也是典型的常春藤知识精英。这样独特的“阶级烙印”,导致奥巴马政府突出特征:外交领域最缺乏“欧洲情结”;内政上, “阶级烙印”在于常春藤教育塑造的精英主义。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尽管三权分立,由于白宫总揽行政大权,再加上今天的唯一超强地位,总统的“阶级烙印”还是有相当显著的作用,第一位一半黑人和穆斯林血统的奥巴马尤其如此。奥巴马近日即将访问童年老家印度尼西亚(编者按:已经展延至6月),更使人注意到他的不凡身世。

  奥巴马在夏威夷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度过部分童年,又回到夏威夷上中学,然后进入洛杉矶私立名校。从成长环境来说,奥巴马因此是典型的“环太平洋”产物,与美国政治上层主流的欧洲文化背景相距颇大。这是奥巴马“阶级烙印”的首要“异数”。

  其次,奥巴马在成年之前与黑人社会和父亲穆斯林文化的接触很少,他的教育环境代表了殷实的上流白人文化:中学上的是夏威夷最老牌的贵族“预校”,大一和大二是在西海岸历史最悠久“自由学科”学院,然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完本科,最后又成为哈佛法学院的高材生。这样的背景造就了一个典型的常春藤知识精英。

  这样独特的“阶级烙印”,导致奥巴马政府的若干突出特征。

  首先是在外交领域。作为“环太平洋”的产物,奥巴马是有史以来最缺乏“欧洲情结”的白宫主人。我曾提到奥巴马不出席美国—欧盟峰会,令欧洲朝野大失所望。《华盛顿邮报》近日专栏评论揭出欧洲的普遍结论:奥巴马并不十分在意欧洲,而更像是个“亚洲总统”。

  再看美英传统关系的淡化,以至英国舆论认为这一“特殊关系”正在终结。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争议复燃之后,美国国务院一反支持英国领土主权的一贯立场,而以“中立”态度出面调停,令伦敦大为恼怒。

  《华尔街日报》就此指出:奥巴马在回忆录里提到,在20世纪50年代肯尼亚的“茅茅”反殖民造反运动中,他的祖父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刑求,这是奥巴马对英国冷淡的重要原因。在奥巴马就任总统后不久,白宫里的丘吉尔塑像就被移走,是另一例证。

  再一重要因素,是奥巴马在自由主义母亲的世俗教育下长大,直到成年之后才改信基督教,其中颇有政治诉求的机会主义成分。奥巴马因此是美国历史上犹太—基督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最淡的总统,难以体会到基督教世界对犹太人历史苦难的深重责任。以色列和美国的关系因为东耶路撒冷扩建犹太定居点计划“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以色列驻美国大使语),良有以也。《纽约时报》披露:副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希拉里这次对以色列的强烈责备,都出于奥巴马亲自策划。

  总之,在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的同时,“并不十分在意欧洲”的奥巴马入主白宫,称得上是风云际会。但是他在美国传统政治力量,尤其亲以色列势力的激烈抵制下能走多远,尚是未定之数。

  在内政上,奥巴马的“阶级烙印”在于常春藤教育塑造的精英主义。《纽约时报》曾经形容奥巴马的领导“一半是哈佛经济系,一半是芝加哥民主党机器。”后一半需要另文评论,而前一半是奥巴马精英主义的形象总结。《华盛顿邮报》的右翼大牌作家乔治•威尔将奥巴马的施政思想,上溯到由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出任新泽西州长,再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也十分中肯。

  奥巴马和威尔逊的精英主义,代表了一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哲学。他们认为各种利益集团的“小人”为了私利阻挠了社会进步,只有依靠科学和理性的精英“君子”,才能造福整个社会。奥巴马的医保改革,可说源于这样的威尔逊主义,而引起“茶叶党”代表的传统民粹主义的全力反抗。最后鹿死谁手,只能拭目以待。(于时语)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