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后911时代华埠剧变 经济转型人口多元"洋气"尽显

2011年09月08日 09: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后911时代华埠剧变经济转型人口多元“洋气”尽显
    九一一后车衣业式微,曾是车衣界大亨、后投身房地产的林建中如今摇身变成紧握上亿元生意的酒店业者。(美国《世界日报》档案照)
    九一一事件满十年,曼哈顿华埠也飘摇十年,许多商家怀疑华埠的前景是否还能像舞狮“招财进宝”持续发展。(美国《世界日报》/简一夫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9月8日电 十年前,九一一恐袭事件不仅作为一场浩劫被永载史册,同时亦让毗邻的纽约华埠发生显著变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经历了九一一恐袭事件后的华埠从风雨中走到今天,无论是范围、人口、经济、交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报道指出,尽管随着皇后区法拉盛、布鲁克林8大道的兴起,华埠已经不再是纽约唯一的唐人街,不到华埠来也可以吃到地道的中餐,也可以买到中国货品,可是,有100多年历史的华埠,仍有其无法取代的魅力,这里有百年华裔移民奋斗的历史,这里有维多利亚铁铸风格的建筑,这里有融汇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的美食,这里有政治人物必争的票源,这里是曼哈顿的华埠。

  根据亚美联盟(The 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2008年的振兴华埠商业报告指出,九一一重创华埠车衣业、餐馆等零售业、制造业,各产业和规模发生动摇,作为移民工作的主要来源的经济传统支柱开始转变,过去主要由车衣等工人为主的传统顾客群逐渐萎缩,华埠原本自给自足的消费型态改变,大量闽籍、非华裔移民和搬回华埠的华人丰富了华埠的人口构成,后九一一时代,华埠传统的商业策略必须改变以因应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同时也必须面对华埠的其它转变,包括服装和零售业的衰退、银行和其它产业的崛起、核心顾客的变化、银行和其它产业的崛起、平价公寓的减少、豪华酒店的兴建、以及商用租金的急遽攀升。

  其它族裔人口迁入

  后九一一时代的华埠,人口仍是以华裔为主体,但其它族裔的人口也逐渐迁入;住在华埠的居民收入也明显上升,华埠居民中出现不少高收入的专业人士,尽管这与平价公寓减少有关。华裔集中的地区已经渐渐南移,坚尼路以北的华裔越来越少,东百老汇和两桥地区居民人数激增。放眼看一下,喜士打街、东百老汇、格兰街等新建豪华公寓的入住者,或租住各楼宇中新装修公寓的人士,哪一个不是中高收入者的专业人士或是“富二代”?这些“新”华埠居民中,不乏非华裔的面孔。

  同时在九一一后,华埠的商业形态更开放、更多元。一栋一栋新建的酒店、高级公寓,取代原来古老的旧楼,外国风味的商店、咖啡店、披萨店、酒吧、甜点店一间接一间开,把华埠及周围地方变得“洋气”。福建移民小区从东百老汇一条街逐渐往周边扩展,车潮人流人声鼎沸,同时带动长途巴士业兴起,使华埠成为美东长途巴士的主要转运站之一。老牌子的餐馆一家家地频繁转手,随着各地移民的涌入,过去以粤系餐馆为主的华埠,现在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美食,在摆也街、披露街和勿街可以吃到地道的上海菜、川菜、西安小吃等,不再让粤菜专美于前。随着传统产业的式微,后九一一时代的华埠商业型态也将面临转型。

  车衣业、制造业式微

  九一一以前,华埠车衣业和制造业给很多新移民提供了工作机会,但在九一一以后,车衣业和制造业却受到重创,逐渐式微,让新移民能够找到相关工作的机会大大减少。

  根据亚美联盟2008年公布的“重振华埠经济报告”(Revitalizing Chinatown Businesses)指出,九一一事件发生前,华埠共有3588间由华人经营的公司,其中衣厂占246家,是全曼哈顿衣厂总数的五分之一,聘请近14000名车衣工人,是华埠最大的工业。在九一一后的两星期,车衣业生意额下降60%至100%;事发三个月后,超过40间衣厂倒闭;到2005年,华埠地区的衣厂已关闭了56%。

  制造业同样损失惨重,到2004年,关闭205间公司,即33%的制造业公司关闭;减少近5000个工作机会,占该行业工作机会的42%。随着而来的是餐饮业的生意缩减,43%的华埠餐馆利润明显减少;仅有一成的餐馆表示生意稳定。

  科技、金融业兴起

  华埠现在扶着老人家出门的看护增多了,艺术画廊多了,坚尼路上新开的银行一间连一间,专业计算机、会计、法律事务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根据亚美联盟的“重振华埠经济报告”,从九一一事件到2004年,医疗看护和服务类行业在华埠增加了13%,诸如美发店、美容店、指甲店、洗衣店增加明显,甚至有过分饱和的趋势;从业人员的收入有明显增长。同时,艺术和娱乐机构增加了12%。提供专业科技和技术的服务机构增加4%,其从业人员的收入增加了35%。银行、保险和金融服务机构增加了8%,就业机会增加不少。

  高档酒店、公寓崛起

  在市场化和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华埠兴起不少高档的酒店、公寓和酒吧,这些价格不菲的建筑被部分人称为“贵族化”,被另外一部分人称为“现代化”。

  根据“亚裔反暴力联盟”(CAAAV)和“都市正义中心”(UJC)2008年公布的名为“转变华埠”(Converting Chinatown)的调查报告,仅曼哈顿第三小区委员会在2008年一年就批准400个酒类贩卖执照,同期内,市楼宇局批准195个商业建筑执照,大多都在坚尼路以北、百老汇以东地区;华埠和下东城的豪华共有公寓价格从2005年至2006年间就涨了近两成,两卧室公寓要价在70万至90万元之间;多家庭楼房价格更是涨了四成多;从2000年开始,华埠和下东城新增了25间酒店、118间高档商铺和咖啡店、26幢豪华公寓楼。

  低收入租客减少

  有人说,华埠越来越住不起了,新建的豪华公寓楼租金自然不低,就连旧的公寓楼租金也不便宜,随便一间400平方呎的套房月租就要1000多元,装修过的一卧或两卧公寓要2000多元。根据曼哈顿第三小区委员会的一份统计,住在该区内的租客中,管理层、专业人员在2000年时占40%,2006年时占44%,现在这个比率更高,低收入者已经住不起华埠。

  因为经济利益驱动,不少房东“想尽办法”驱赶低收入租客,例如通知消防局和楼宇局,主动报告自己楼内有安全违规情况,请政府部门前来封楼;或是对楼内存在已久的各类安全隐患问题视而不见,等租客对这些情况实在无法容忍,只能自己花钱来修或主动搬走;或是房东干脆拒收房客的支票,以示不承认房客的合法存在;还有房东花钱贿赂房客,请房客搬走等。为了与这些房东相抗争,保留自己的租住权益,有些租客成立了房客权益保护组织,如“唐人街住客协会”等,该组织与一些非营利性机构的律师合作,帮助被驱赶的房客维权。

  在“转变华埠”的调查报告中,有七成受访租客的公寓有至少一例违规行为,73%的租客有被房东骚扰的经历;还有半数的房客有被驱赶过的经历。

  房租成小商家“克星”

  随着华埠居住人口及核心消费顾客的转变,商家的经营方式也必须跟进,比如福建移民的增加,使得以广东和台湾移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家生意锐减;高收入非华裔居民的入住,不少餐饮店开始卖老外喜欢的三明治、珍珠奶茶,餐馆菜单也开始标上中英双语;游客的增加,让很多人加入了卖假货的流动行列。

  可是,对小商家来说,最无法应对的变化却是房租的飙涨,几乎每隔不久就会有商店因租金原因关闭或转手,那高得吓人的“台底钱”也是原因之一。根据“转变华埠”的调查报告,有75%的商家房租至少涨5%;这些小商家的九成客源都是住在华埠的居民,也有近四成的小商家的主要客源是游客。因为房租高涨的原因,有半数的小商家表示有意愿离开华埠,79%表示房租涨得太贵,是想搬走或关门的主要原因。

  市议员赵顺等提出了制约房租的小商业生存法案(Small Business Survival Act,847A号提案),但一直没有得到市议会通过。(刘爽、杨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