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刘其筠:中文繁简转换亟待标准化

2011年09月08日 1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刘其筠:中文繁简转换亟待标准化
    图为美国《世界日报》大陆新闻中心总监刘其筠日前在纽约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孙宇挺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社纽约9月8日电 题:刘其筠:中文繁简转换亟待标准化

  中新社记者 孙宇挺

  美国《世界日报》大陆新闻中心总监刘其筠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文繁体字和简体字转化方面亟待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资料库。

  刘其筠表示,因为电脑作业的缘故,中文繁简转换目前存在很多错误,特别是简体转成繁体,在电脑自动转码过程中,会有一些错误。中国大陆那些有繁体版的媒体官方网站,也都普遍存在类似问题。同样的错误每天也都会或多或少出现在海外华文媒体的报章上。

  刘其筠举例说,浙江余姚里的“余”字,在简体繁体里面都是一样的,但是用微软word转码成繁体之后就变成了“餘”,这个问题在谷歌翻译也同样存在。

  “从目前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华文资讯产业方面的实力,以及相关信息供应量等角度而言,华文媒体要求繁简转化标准化的声音应该受到相关业者的重视。”刘其筠说,“包括微软和谷歌等IT业者应该把自身转码导致错误的问题予以修正。事实上,常犯的错误也就那些,可以归纳得出来的,但是类似问题并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是比较遗憾的事情。”

  “这个错误已经存在那么久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都没发声,我们媒体不应该不讲话吧。”刘其筠认为,华文传播媒体,被赋予的基本任务是:传播正确信息;延续中华文化。

  “如果让读者看到的是这样的错字,会作何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个有愧于我们的职守,可能要做这件事情会很花人力,但是应该有一个机构去做。”刘其筠说。

  事实上,大陆媒体官方网站的繁体版本也都存在类似错误,这些都是因为电脑作业的错误造成,刘表示,“但普通人会以为这些错误就是官方版本。”

  对于繁简之争,刘其筠认为比较务实的做法应该是“能繁识简、能简识繁”,“这也是21世纪海外华文传媒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虽然这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但也包涵了文化内涵和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在里面,或许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或者将错就错的懒人心态、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让这样的问题一直存在,所以需要专门有人来做这件事情。”刘其筠认为,这件事情可以是一个机构或者一些机构共同完成,建立一个标准化资料库,弄清每个汉字简体应该什么样、繁体应该怎么样,并且应该向微软、谷歌等拥有汉字资料库的IT业者提出改错诉求。

  刘也表示,中国新闻社被赋予的任务之一,是沟通海外华文媒体和中国大陆之间的讯息交流,国内媒体很多都是通过这一窗口去认识海外华文媒体,因此中新社应致力于“沟通的无障碍”,建设一个“有秩序的、错误比较低的资讯传递平台”。

  刘其筠称,在即将于重庆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他可能会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完)

  中新网10日收到刘其筠本人致函称,“本人受访举例有误,盼更正。”

  更正原文如下:

  中新社/中新网编者,

  一位乡长今天看了中新社有关其筠讨论简繁体转换标准化的报导,指正其中所犯的一项错误--余姚的繁体本为“餘姚”。

  余姚看多了,竟以转码繁体餘姚为误,实惭愧。

  其筠在访谈中举例不当,谨向中新社及中新网的广大网友致歉,盼便中更正。

  简繁体转码的错误不胜枚举,例如“皇后”误为“皇後”,“三里屯”误为“三裏屯”,“于”姓误为“於”姓,“余”姓误为“餘”姓……。我想,最莫名其妙的是“循环”变成了“迴圈”,“对象”变成了“物件”,“周润发”变成了“周潤髮”。

  总之,举例之误,诚显示此一问题实待我辈共同关注。在此,谨再次致歉并谢谢中新社对这个议题的注意。

  世界日报刘其筠敬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