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张明开:华文传媒应勇担社会责任

2011年09月15日 08: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张明开:华文传媒应勇担社会责任
    2009年9月19日,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上海开幕,世界华文传媒领军人物纷纷出席。图为印尼《千岛日报》社长张明开。中新社发 贾振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社雅加达9月15日电 题:张明开:华文传媒应勇担社会责任

  中新社记者 顾时宏

  面对电子传媒的挑战与冲击,华文纸媒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印尼《千岛日报》社长张明开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发挥纸媒优势,勇挑社会责任使命重担,可赢得生存的土壤与空间!”

  张明开说,11年前创办的印尼《千岛日报》的宗旨是:争取和维护华人正当权益,促进各族和谐共处,共创国家社会的繁荣。其报纸刊头“千岛安祥,人民幸福”八个字就是指要报道有利社会和谐的新闻同时,对社会承负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他坦言,《千岛日报》能顺利走过十个年头实属不易,因为它是在印尼当时禁用华文的条例尚未取消的情况下,由一批50、60年代的华校生、华文老师勇敢地创办起来的,这不能不说是海外华人媒体史上值得一书的幸事。

  张明开说回忆说,《千岛日报》步履蹒跚时和当地的“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以及“东区文友协会”紧密互动,既加强了报社的力量,也推动了以后三语学校的发展与印华文艺的复兴。由于报纸植根于印尼华人社会,紧密依靠华社贤达和朋友,以及广大华族的支持,并大力推动华文教育,培养未来的新读者,华文报刊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为回报社会与华社,《千岛日报》在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热心推动华文教育的同时,在为促进族群和睦友好团结的工作上不遗余力。他告诉记者,2002年底印尼西加里曼丹发生特大水灾,《千岛日报》首先开设赈灾“窗口”,发动读者、各界社会人士热心捐献,赈济灾区难民,并派遣两名资深记者深入灾区,亲自将赈款交给灾民,而后又陪同凤凰台摄制组深入西加三发市的“日本沟”,慰问1967年“红碗”排华事件被集中在此地仅存的30多户华人难民。

  回忆起这些往事,张明开十分感慨。他说,2004年12月26日苏北亚齐爆发地震海啸空前灾难,《千岛日报》于28日又率先开设赈灾“窗口”展开爱心活动。除将部分赈款通过印尼红十字会转送灾民外,他还亲率记者前往苏北棉兰,将义款送交“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赈灾。2006年5月27日中爪日惹特区发生5.9级强烈地震及2007年末东爪的严重水灾后,《千岛日报》都开设赈济“窗口”,筹集款项,第一时间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扶济灾民,并资助日惹有关单位修葺当地地震受损校舍。

  张明开说,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时,《千岛日报》也立即开设“窗口”,接收印尼各族人民以及广大华人的捐款,通过中国驻泗水总领馆转交灾区有关单位。2010年,门达威地震海啸与日惹默拉比火山爆发,《千岛日报》再次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泗水华裔联谊会联合开设赈灾“窗口”,在短时间内募集了一笔善款,并悉数交由东爪哇企业家慈善基金会用于赈灾工作。

  张明开认为,上述一系列赈灾献爱心活动为促进族群和谐、稳定社会,以及推动印中两国友好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赢得了华社的赞誉,并不断给《千岛日报》一路走来予以鼎力支持。

  “华媒对社会的责任道义,印证了‘善有善报”的古训!”张明开如此道。(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