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重庆论剑:提振华媒话语权 对抗还是对话?

2011年09月19日 00: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重庆9月18日电 题:提振华媒话语权:对抗还是对话?

  中新社记者 邓敏

  18日,在此间参加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时,《星岛日报》美西版总编梁建锋讲了一个故事:20年前,为了放大对主流社会的影响,该报将每期本地社论翻译成英文,当时的旧金山市长曾因一篇批评文章提出要向《星岛日报》解释澄清。

  “今天我们不用再翻译社论,市长办公室的专业人员会主动翻译我们的报纸,近期当地英文报纸也主动翻译我们关于选举的报道。这并不是我们的报纸办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华人影响力的增加,旧金山的华人占据了15%到16%的选票。”

  本届论坛期间,来自海外的400余位华媒负责人就提升话语权展开激烈辩论。有媒体人担心,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为何在话语权方面依旧处于弱势地位。

  就像梁建锋讲的故事一样,话语权的提升有一个历史过程。虽然中国因素为海外华文媒体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华文媒体话语权的提振,不一定与中国改革开放完全同步。当中国的影响力真正强大,世界自然会主动找寻、了解来自中国的声音。

  那么,当中国成为新闻的重要来源,华文媒体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或者说如何发声才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不致与西方话语体系的交流“鸡同鸭讲”?

  中国大陆和海外的华文媒体有些已有双语版,或者拥有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全媒体载体,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新闻报道的内容。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就是,一部分华文媒体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让海外受众难以接受,长此以往,即使中国国力再强大,华文使用范围再广,话语权提升也有限。

  尤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华文媒体的新闻价值理念应当与世界主流价值理念接轨。体现在媒体自身定位上,就是在从事新闻报道、分析评论时,不应充当试图操控受众的宣传者,或纯为政治服务,而应当是受众的资讯“守望者”,这样才有公信力、权威性,才有强大的话语权。这也是台湾中央社董事长陈国祥所说的“先不求有用才能成其大用”。

  而在具体的新闻操作中,华文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不受伤害,不偏离、扭曲新闻事实。资深媒体人丁果举例说,苏联曾经拥有“话语权”,但新闻界却流传着一句笑话:“《真理报》没消息,《消息报》没真理。”

  归根到底,话语权应该是权利(right)而非权力(power)。华文媒体谋求提振话语权,不是为了与西方话语体系对抗,而是为了平等地对话与交流。中国自古讲求的就是“王道”,而非“霸道”,不是因霸权让人臣服,而是在“富而有礼”后让人心悦诚服。(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巫峰】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