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咖啡呈现东西方不同生活品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苦涩咖啡呈现东西方不同生活品位
2009年10月09日 14:48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所谓一线大都市,咖啡早已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了,街头上还流行着“如果我没有在星巴克,我就是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这样的广告用语。当然,这种普及应该说还是为日不深的,处在“准平民享受”阶段,以至于咖啡店中还会出现销售“蓝山咖啡”的事情,殊不知南美牙买加的蓝山咖啡生产量有限,在亚洲地域只向日本一个国家出口,以至于有时候咖啡还可以成为政治性的、民族性的话题,比如让星巴克从故宫博物院里面搬出来等等。看着街巷中不时闪现身影的“上岛咖啡”、“真锅咖啡”,你也会搞不明白为什么来自台湾的咖啡会叫“上岛咖啡”、“真锅咖啡”?看起来很像日货。

  在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欧化,咖啡至今可以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回溯起来,日本的咖啡也是从西方传入的,在明治以后的大正年间盛行起来的原因是两个字:便宜。当时在日本高级西洋料理店里面喝咖啡,一杯是15钱,而模仿巴黎或纽约的咖啡店,则彻底实施一杯5钱的低价位。这样,崇外而又囊中羞涩的日本人,把低价位咖啡捧了起来。此外,咖啡在日本也曾成为政治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宣布因咖啡是“敌国饮料”而停止进口,咖啡在日本人生活中一时销声匿迹。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咖啡和占领美军一起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回到了日本。今天,稍微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日本城市里面的“喫茶店”往往就是咖啡店,咖啡为什么一进入日本就本土化了呢?

  西方人到咖啡店坐坐,实在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生活方式。

  这又让我想起了在法国塞纳河左岸巴黎拉丁区看到的风景,不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而是三步一家咖啡店五步一家咖啡店,有人因此把咖啡店称为“法国的骨架”,声称“一旦没有了咖啡店,法国就会散架”。

  不错,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曾经在普洛可甫咖啡店写下影响欧美革命和社会发展进程的著作。法国大革命三巨头罗伯斯庇尔、丹东和马拉也在这里聚会畅谈政治理想。双叟咖啡店因为在梁柱上镶嵌了两个大木偶而闻名,作家王尔德曾光顾这里,海明威也喜欢这个地方,哲学家加缪、萨特和波伏娃也时常围坐在这里讨论存在主义。丁香咖啡店深受作家左拉和画家塞尚的喜爱,还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米勒、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光顾的场合。直到今天,那里还保留着海明威经常坐的椅子,椅背上的铜牌铭刻着他的名字。

  认真追究起来,如此众多名人在当时选择咖啡馆,并不是在附庸风雅自显清高,而实实在在是因为一个现实因素——贫穷。他们当中大多数在那时是经济拮据的穷光蛋。印象派画家的莫奈、毕沙罗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往往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是在咖啡馆,只需要点一杯价格低廉的咖啡,就能自在的消磨一天的时光。

  问题是,这种在西方曾经是应付贫穷的消费方式,到了东方以后怎么就转变成了一种品咂高档、高雅、高端的生活方式了呢?(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作者:蒋丰)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