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多渠道维护华人权益 体现中国新形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公共外交多渠道维护华人权益 体现中国新形象
2010年03月09日 1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9日电 意大利《欧联通讯社》3月9日发表评论文章说,祖国的发展壮大是海外华侨华人发展的推进器,提升海外华人社会地位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海外华人的安危,维护他们的权益,向侨胞提供更加务实的外交和领事服务,以尽快满足海外华人的实际需求,这是对“有能力的”、“负责任的”大国身份的最好证明。

  评论原文如下:

  日前,在“两会”的侨联、致公党联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保护海外华侨华人的利益,除了国家间外交的方式以外,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公共外交、甚至“网络外交”的渠道尝试解决。

  万钢的建议对于当前的海外华人权益保护,可谓是应运而生、正逢其时,是海外华人权益保护的重要开拓方向,对于保护海外华人权益将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中国每年有1200万人出国(出境为4600万人),中国每年向境外输出劳务人员65万人次,中国海外留学生已达136万,中国人正向“世界公民”身份转变。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针对中国人海外安全意外的应急机制,包括组成应急小组,确定联络方案,开设热线电话,协调国内外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工作等。另外,一些海外华人组织和社团,也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努力为海外华人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保护。然而,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速度显然快于国家能够向他们提供安全保护的速度,海外华人权益保护逐步成为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无疑,成长中的中国亟待更新传统的护侨理念,尝试通过公共外交、甚至“网络外交”的渠道保护海外华侨华人的利益。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公共外交随时随地都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公共外交可以体现在一次文化展览盛会上,又可以体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或一次出口产品推介会上,甚至体现在人和人的一次交谈中。它在国际交往场合无处不在,具有广阔的舞台。

  中国的和平发展,兼具民族复兴与现代化的双重使命。而公共外交则是更好发挥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对外交流中力推“和谐”、“和善”、“祥和”。“和”是中国文化的表征符号。推广这样一个理念,公共外交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中国领导人不仅高度重视公共外交,而且身体力行。在出访期间,总会接见海外华人代表,或深入到往访国华人当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侨务政策。这些公共外交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加深了中国与海外华人及世界人民之间的感情。

  网络外交是信息时代条件下,国际行为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而开展的对外交往、对外宣传和外交参与等活动。这是一种新的外交方式。它的便捷性、灵活性与敏感性使得任何政府的内政外交行为都会迅速传遍世界,并引起广泛讨论,而网络外交的相对独立性,则更使得政府无法完全控制网络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外交影响。

  21世纪是软实力越来越发挥核心作用的世纪。软实力的主要来源在于文化的吸引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包括中国“软实力”的复兴。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对外弘扬中华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网络外交的出现,使软实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自1987年中国首次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对国家内政与外交事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在利用网络外交获取软实力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当西方媒体歪曲拉萨事件真相时,国内外的华人网民在第一时间,就将CNN、BBC等发表的一批假照片、恶意篡改事实的照片一一识别并理清出来发在互联网上,迅速地撕破西方媒体的伪装,使其露出狰狞面目,让世界人民认清事实真相,极大地激发了国内外的华人的爱国热情,凝聚民心、侨心;英国华人到BBC办公楼前戴着口罩静坐示威、旅法侨团抗议法媒抹黑华人餐饮业报道等,借助网络平台,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提升了自身的软实力。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海外民众对中国有着强烈的悉知需求,在海外推广和宣传伟大祖国,是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使命。海外华人互联网媒体异军突起,不仅担负起这一使命,也成为网络外交重要力量,并产生巨大威力。海外华人互联网媒体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地向海外朋友传递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中国形象,呈现出它独有的优势和长处。

  祖国的发展壮大是海外华侨华人发展的推进器,提升海外华人社会地位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海外华人的安危,维护他们的权益,向侨胞提供更加务实的外交和领事服务,以尽快满足海外华人的实际需求,这是对“有能力的”、“负责任的”大国身份的最好证明。(金诚)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