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传承,给子女做个好榜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孝道传承,给子女做个好榜样
2009年09月07日 10: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文说,教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身教”,也就是为人父母者平日生活中有没有对他们的子女在人伦道德上“言传身教”给儿女做个好榜样。

  典型的“华校生”自来对受英文教育的“英校生”有一种偏见,总以为他们因比较倾向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本身华族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太了解,因此对于华人或者说是东方人所注重的“孝道”并没有很大的意愿去实践。事实不然,华校生也不个个都是“孝子贤孙”而英校生并不见得每个都是大逆不道的“逆子”。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是在于为人父母者平日生活中有没有对他们的子女在人伦道德上“言传身教”给儿女做个好榜样。

  我家有两个纯粹受英文教育的弟弟,据我的观察,他们对父母的孝心并不亚于我这个“华校生”,这都应该归功于老父平日里的教导和以身做则的表现,让儿女看在眼里,当然就“有其父必有其子”。

  父亲在世时常跟我们讲他11岁时就因受不了“晚娘”的不公待遇,遂只身随亲人逃到新加坡谋生,不久后年迈的祖父病倒,父亲乃回国背着老父到新加坡,衣不解带地昼夜的照顾着他,但终究回天无力。祖父撒手西归后,老父痛不欲生,晚年还经常念念不忘此事,老泪纵横地对我们讲起这件事,这实实在在是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伤心事。另外,我外祖母虽有三个儿子,但她的后半生却是由我父亲奉养到终老,父亲事她如亲娘。这两件活生生的“孝行”对我们这些后辈可说是最好的“孝道”教育,也是老父对他的子女的最有效的“身教”。包括我那两位“英校生”的弟弟对“孝道”有了深刻的体会,长大后,不用教也很自然 地“事孝至诚”了。

  以金钱来奉养父母仅仅只是“孝行”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而如果连这一点最低的“孝行”都想省起来,真的是可恨又可恼。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大致上在退休后都能“自食其力”,他们至少有些公积金储蓄来养活自己,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又推出“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让老人家“老有所养,不必事事依赖儿女奉养。这一代人的儿女就可以免除或减少给父母赡养费。老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儿女给予他们的金钱,嘘寒问暖,关爱和体贴,才是亲生骨肉能给予老人一种最刻骨铭心的精神慰籍,别人是无法取代的。对独居老人来说,义工的千言万语抵不上儿女们一句“妈,你好吗?”的问候语。要政府出面动用法律程序才勉强拿出钱来赡养父母,固然令人心酸,但如果连免费的“关爱”都不想付出,这种儿女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我的小儿子与我同住,每天下班回到家,就会大声对我们两老说“爸,妈,我回来了”,他的事亲态度也影响了媳妇,她也来一句“爸,妈我上班去了”或“爸,妈我回来了”,在耳濡目染下孙儿女们也有样学样,每天放学会家也来“爷爷,奶奶我回来咯”让我们两老听在耳里,暖在心里。这难道不是“身教”的效果吗?当然,这种两代甚至三代的亲和关系必需建立在“父慈子孝”或“祖慈孙孝”的基础上。而教“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身教”。(周全生)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