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中文热”背后的教师:调动兴趣破瓶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揭秘美国“中文热”背后的教师:调动兴趣破瓶颈
2010年03月22日 16: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罗婉欣展示学生们制作的“中国护照”。(高睿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3月22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洛杉矶县的哈岗学区在全美率先推出中文教育,并把中文教育从幼稚园一直普及到高中。该学区在全美带了个好头,是因为该学区有一批愿为普及中文教育而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教委和中文教师。这些教师中有两代师生一同教中文的,更有“老外”改行教中文的,并为此嫁给了华人老公。

  教西语裔学生的中文老师

  谈到这里的中文班,就不能不介绍中文老师夏镇洋。

  为了吸引西裔学生对中文这一“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产生兴趣并学以致用,夏老师每天早晨五点就爬起来备课,后半夜一点还在批改作业,研究教案。为了把枯燥的语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他广泛收收集文化素材,其中包括中国放国家汉办提供的戏剧、宗教、武术资料,以及自己收集的中餐菜谱和生肖计算等材料和光碟。

  不仅如此,他还邀请从中国暑期夏令营归来的美国学生讲述中国之行的感受和体会,带领学生们到西来寺参加年节的宗教活动,教唱中文歌曲,请他们到家里学习包饺子,从中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他的这些材料和活动调动了学生们了解东方文化的胃口,让他们百看不厌,乐在其中。

  两代师生共催中文热

  洛沙托高中的王瑞雪是哈岗学区具有16年教龄的第一位中文老师,她教的120名学生可谓微型联合国,什么族裔都有。为了吸引学生对中文的学习兴趣,她领着他们到中餐馆点菜,到华人超市买东西,策划中式新年晚会,她还自己写剧本,让西裔学生表演《花木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学生目前已达到可用中文写故事的水平,可读几百个单词,能听说简单的对话,还会用电脑打中文字。“我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毕业前能够掌握一到两千个汉字”。

  最让王老师引以为豪的是,她的中文学生林子芸如今也继承她的事业,和她一起在哈岗学区当上了一名中文老师。教授一年级中文课程的林老师,其成功秘诀是寓教于玩。她用讲故事的办法教中文,通过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其中包括“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和老师共同进餐”、“可以看到黑板上的外星人”。

  林老师还自己掏钱购买“货币”,孩子们表现好就可以得到“奖金”,他们可以用这些“钱”到设在教室一角的“商店”购买书本、铅笔和橡皮等;表现不好就没有“奖金”,而且“商店”也不开门。“有一次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大闹,我就关闭商店,结果一个学生竟然因为买不到学习用品而哭鼻子。”

  林自己独有的教学经验就是要把自己装扮成孩子,让孩子们觉得她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曾经有个小女孩问她,“老师你长大想当什么?”林回答,“当老师。”小女孩点头道,“我也是”。“有些孩子需要老师的重视,否则就哭鼻子,遇到这种情况有时我就先哭,结果哭鼻子的孩子反过来哄我别哭,嘻嘻。”

  “老外”教中文,学生心服口服

  牛顿中学的中文老师是一位名叫罗婉欣的“老外”,从小喜欢中国文化,并最终嫁给华人丈夫的她,由开始跟着丈夫学中文,到后来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拿到中文硕士文凭,直至今天在哈岗学区成为一名中文老师,走过了一段让她自己都感觉十分传奇且浪漫的历程。

  走进罗老师的教室,就如同走进了“亚太博物馆”,里面大到十几米长的舞龙,一面墙的长城壁画,小到文房四宝应有尽有。这些“教具”有的是她亲手制作,有的是她从别人扔的垃圾中捡回来的,而更多的是自己一点点买来的。看到如此“厚重”的中国文化,罗老师中文教育的成功秘诀自在不言之中。

  她买来周杰伦的CD教唱中文歌,通过“大风吹”、中英文连线、说话贴图、中文朗读比赛等游戏讲授中文。

  罗婉欣认为汉语的四声对学生们来说最难,例如“大人”和“打人”发音不一样,意思也截然不同,可是美国学生往往把这两组汉字发成同一个音。罗老师用飞机在跑道上行走、起飞、遇上气流和着陆等动作来形容四声的变化,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理解作用。

  中文教师们的教育瓶颈

  夏镇洋老师的中文教学瓶颈是学生们缺少语言环境,“在全部都是西裔学生的学校,我的课堂是他们唯一可以练习中文的环境,但出了教室的门,他们的中文就再也用不上了”。为此,他准备带领学生参加前往中国的暑期夏令营,为西裔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在“说、读、听、写”教学中,王瑞雪老师认为“写”是学生们觉得最难的。为解决这一难题,王老师从中文的字型入手,“我从部首和象形字的概念上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就让复杂的汉字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学生们就不再叫苦连天了”。(高睿)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