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诈骗花样翻新 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电话诈骗花样翻新 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
2010年05月07日 11:14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电话诈骗近期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广东曝出2234万的大案之后,调查发现受骗的是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士。嫌疑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被害人的信任,使诈骗屡屡得手,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了被害人的相关信息。

  一个电话竟骗走2234万

  电话诈骗集团竟然一次作案就骗走了深圳一名高智商高学历人士王某的2234万元!这是广东警方接获的内地目前数额最大的电话诈骗案件。

  据《广州日报》报道:4月29日,广东省公安厅公布了目前内地受骗金额最大的电话诈骗案件“4·4”专案。今年3月29日,深圳事主王某接到一个诈骗电话,骗子自称政法人员,谎称他的账户有洗钱可能性,如果不立即制止不但他的财务要受损,而且其本人还可能有牢狱之灾。王某连忙按照骗子指示将存折中的钱财转入骗子账户,在6天时间连续36次转账,将家中2234万元转给了骗子。直到4月4日,王某被骗6天后,他才反应过来,连忙报警。

  据公安部门介绍,在“4·4”案件中,受害者并不是印象中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而是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是高学历高智商人士。

  中山市检察院认为,利用网络虚拟电话诈骗是当前电话诈骗的新型方式。犯罪分子骗取事主信任后,以事主电话欠费、身份资料被人盗用、银行账户涉嫌犯罪为由,诱骗事主将存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内实施诈骗,或者冒充党政领导、事主的亲戚朋友,以“资金短缺、急需用钱”等为由,要求事主向指定账户打入现金。

  高科技电话诈骗日趋猖獗

  高科技电话这些新型电话诈骗案件直接面对被害人的诈骗手段更新颖、更隐蔽,呈多样化、智能化趋势,科技含量很高,被害人往往防不胜防,公安机关侦破案件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高科技诈骗欺骗性极强,群众极易“上钩”。据检察机关介绍,新型电话诈骗案件往往涉及计算机黑客、网络电话、U盾转账等技术,犯罪分子在充分了解被害人的心理后远程掌控被害人的行为,从而致使被害人上当受骗。

  如广州“4·4”专案中,犯罪分子首先通过有关手段套取到被害人的详细资料,然后冒充政法人员,诱骗被害人将钱分期存入指定账户。

  在电话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隐藏真实身份,冒用机关、银行、通讯运营商等单位名义打电话或发短信,诈称赠送、返款、银行扣费或透支等与金钱利益有关的事件,有些犯罪分子能够准确说电话接收者的姓名、地址、保险、车牌号等个人信息并以此套取信任。犯罪分子跨地域甚至跨境作案,导致公安部门侦查和抓捕有难度。

  据检察机关介绍,犯罪分子一般都不使用固定电话,联系工具多为无开户资料或不以实名注册开户的手机或网络电话,因此难以锁定具体的作案地点与作案人;犯罪分子普遍采用异地作案、异地诈骗、异地跨行取款的方式,地域流动性大,有的诈骗团伙的主犯在外省甚至境外遥控作案,在有些诈骗团伙中,多数成员间并不熟悉,导致公安机关破案增加难度。

  有些案件在定性及处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检察机关认为,如受害的对象呈现新的趋势:从中老年到高智商人群;个人信息泄露成为帮凶;从境外骗境内发展到从境内骗境外。又如犯罪分子在诈骗过程中始终与被害人保持通话,进行各种语言威胁诱骗,令被害人无所适从,直至上当受骗,“而且被骗的金额巨大,受害人一次性损失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以上。”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迫在眉睫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该院办理的电话诈骗案件中,涉案嫌疑人均是通过互联网购买被害人详细信息,姓名、通话记录等都在其中。嫌疑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被害人的信任,使诈骗屡屡得手,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了被害人的相关信息。

  检察机关表示,电话诈骗犯罪针对的一般是不特定的电话用户,其受害者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被骗数额有大有小,难以核定具体的涉案金额;有些犯罪嫌疑人甚至在境外实施针对我国大陆居民的诈骗活动,我国刑法是否适用及如何适用此类犯罪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广大民众要加强保密意识,防止个人及家庭信息外泄。犯罪分子之所以诈骗得逞,往往是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掌握了被害人的有关个人信息,利用被害人发个人信息做文章,让被害人不得不信,从而落入犯罪分子布好的圈套。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事遇人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调查核实,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就会不受骗上当。

  检察机关还提醒,一旦发现被骗,也千万不可慌张,必须要冷静,赶快想办法及时掌握与保存对方的有罪证据,迅速报案与有效配合破案,尽量挽回损失。电话诈骗犯罪中,认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重要证据有短信、通话清单、银行取款凭证、监控录像等,这些证据时效性比较强、容易灭失,所以更要及时追查保存。(吴舒娴)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