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昨日迎来四十岁生日 40年培养15亿网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互联网昨日迎来四十岁生日 40年培养15亿网民
2009年10月30日 09: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家们大多认为,计算机永远不会走出实验室的时候,绝对想象不到,未来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台电脑;而当美国军方在40年前资助进行电脑联网的研究时,也肯定没有料到,互联网将给全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变革。昨天,互联网迎来了它的四十岁生日。

  -互联网具体生日两种说法

  尽管互联网具体生日日期有两大派别:“9月2日派”认为克兰罗克(L.Kleinrock)教授实现了两部电脑的连接,即阿帕网的诞生;而“10月29日派”则强调只有两台主机之间实现了通讯,才算是互联网的真正“生日”,而很多人认为电脑的两个节点分组交换网络的远程通讯,才是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当时准确的时间是1969年10月29日22点30分。

  据说,是冷战促使了互联网的诞生。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一个月后又发射了第二颗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苏联人在航天技术方面的领先,沉重挫败了美国军方的权威和自信心。1958年1月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式向国会提出,要建立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署(DARPA),进行尖端科技的研发工作。1969年,为了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通信联络,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帕网的项目,它采用网络控制协议,把位于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四所大学的计算机主机,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和通信线路相互连接,由此诞生了互联网的基本雏形。

  -1993年全球PC机销量首超汽车

  互联网自从诞生开始,就如火如荼地发展,引燃了网路科技产业的dot-com热潮。有了互联网之后,人们对于该怎样利用互联网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在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PC)市场的迅猛发展,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1981年,“蓝色巨人”IBM公司推出了个人电脑PC机,将人类社会引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让电脑操作与普通人不再有隔阂。1993年,全球PC机销量达到4000万台,第一次超过了汽车的销量。1997年,英特尔公司的奔腾二代处理器推出,1994年2月,Yahoo(雅虎)成立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门户网站,1995年7月,Amazon(亚马逊)成立,互联网正式涉足电子商务;1995年9月,Ebay拍卖问世,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站已如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1998年,谷歌公司也在硅谷成立,当时还很少有人预料到,这家公司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领域的领袖。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开始被互联网占据。

  盘点着互联网40年来一步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觉到快速、神奇、巨变。当一些无法想象的事情转变为现实的时候,我们会由衷感叹互联网速度!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互联网,在今天和未来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变革!

  -中国第一封电邮1987年发出

  据说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1987年发出的。当时是1987年9月14日晚上,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里,十几个人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他们的任务是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内容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中文译为“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但第一次发送,却因CSNET邮件服务器上的一个数据交换协议存在漏洞而失败。6天后,项目组修补了这个漏洞,第二次试发邮件。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这封邮件终于穿越了半个地球到达德国。中国互联网在国际上的第一个声音就此发出。据粗略估算,发送这封邮件的费用将近50元人民币。

  此后,互联网开始在这片热土上悄悄萌芽,一系列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着如何让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变。截至2008年,全球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15亿。而目前,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3.3亿,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社交网站联结网上家庭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了大家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上网看新闻、聊天收邮件,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大概全世界网民原本想做的,只是搜索信息,在线购物和互发邮件。但今天,这类应用仅占互联网流量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带宽被其他应用挤占了,代之以下载交换音乐、电视节目和整部电影,或玩在线视频游戏等。

  而web2.0时代到来,则让互联网有了更多的互动性,博客的出现,让很多人多了一个表达自己内心声音的渠道,而微博客、SNS社交网站,则让大家能够自由地在互联网上交流、接近。可以说,在网民们的参与下,互联网不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充满了发展机遇。因为,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互联网已经与人类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