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模式落后成中国家电企业障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运营模式落后成中国家电企业障碍
2010年03月30日 14: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家电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我国家电市场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下,实现了平稳增长。国家一系列的扩大内需政策给家电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后企业怎样进一步深挖内需市场《经济参考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家电产业问题专家罗清启先生。

  《经济参考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适时推出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如何看待这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

  罗清启:这些刺激内需政策实质上是国家开出的经济“药方”,非常有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明的国家,政府针对城市与农村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应对:在农村地区,开展“家电下乡”,提高农村市场家电产品普及率;在城市地区,通过“以旧换新”补贴刺激城镇用户对新家电的需求。从当前的实施效果看,这两项政策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其他国家的家电消费市场在萎缩,而我国家电消费却平稳增长,这对保持家电产业活力、维护产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参考报》: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出口一直是我国家电业的重要支柱。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家电企业的产品出口受到影响,我家电企业开始转向国内挖掘内需市场,这一转变对企业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罗清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区别非常大。一些家电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方式是按照国外订单进行生产,是别人送来的订单;而要真正地开发国内市场,首要的就是要创造订单,这要求企业不能只制造产品,而且要创造需求,这是对国内家电企业的最大考验。

  市场需求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中,谁能在市场竞争中准确洞察消费者当前以及潜在的需求,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企业在参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没有准确把握需求的产品就是库存,高危库存对企业的伤害胜过国际金融危机。

  《经济参考报》:国家提出了扩内需的政策,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需”,您认为企业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呢?

  罗清启:对企业来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是一项高科技,系统地感知、收集、分析消费者需求体现了企业的本质竞争能力。扩内需政策首先要求企业要了解、洞察市场需求,如果再用原有的组织架构来应对当前的市场需求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看到一些企业一参与家电下乡就出现了原材料、产成品库存等问题,原因就在这里。

  企业要准确地把握变动不居的消费需求,就需要构建能够准确获知消费需求变动的“神经系统”。企业与消费者的触点不再是单向信息投递,还要把消费者的需求收集上来,让营销渠道成为信息交互的双通道,实现企业与消费者感知的“零距离”。

  《经济参考报》:企业除了要获知消费者的准确需求外,还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罗清启: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研发、供应链管理、制造、流通管理等诸多环节,这是企业能够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厨房系统”。长期以来,中国家电业一直缺乏核心技术,导致整个产业在全球分工中处于末端,产业增值空间狭小。中国家电企业要利用这次危机带来的机会快速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完整的基于技术研发、应用的工业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经济参考报》:国家出台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后,我国家电企业的业绩明显好转,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罗清启:从当前国内家电企业公布的2009年财报数据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这基本上是国家刺激政策带来的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今后像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形势变动会伴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总寄希望于国家政策,更应该放在自身能力的提升上。

  我个人认为,今后家电企业进一步挖掘内需市场最大的障碍是落后的运营模式。今后的企业必须要由原先被动的供应链管理,发展到今后的主动式管理供需链,在用户、流通、企业和上游供应商之间建立一条无障碍、高质量满足需求的超导供需链,让整条供应链随“需”而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克服外界环境变化对自身经营的影响。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