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打长途收费实行新规定 消费者将受益几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手机打长途收费实行新规定 消费者将受益几何?
2009年12月12日 09:45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关于手机话费的新政策在11日这个周五不期而至。新华社在11日下午发布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两部委的最新通知,从明年1月1日起,手机拨打长途电话将取消本地通话费和漫游费。多名业内专家认为,这一消息对消费者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他们也指出,当前仍有许多消费者关注的资费焦点问题有待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和推动解决。

  手机打长途 话费二合一

  工信部和发展改革委11日联合印发了《关于简化移动电话拨打长途电话资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明年1月1日起,移动电话在本地拨打长途电话时,将现行同时收取的本地通话费和长途通话费两项收费,合并为“长途通话费”一项资费。除IP电话外,移动电话在本地拨打国内长途电话、国际及台港澳长途电话,只收取国内、国际及台港澳长途通话费。合并后的长途通话费仍实行资费上限管理。

  《通知》同时明确,移动电话在国内漫游状态下拨打国际及台港澳电话,不再加收国内漫游主叫通话费,只收取国际或台港澳电话通话费;拨打国内长途电话时,继续按《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规定执行,即不超过每分钟0.6元。

  主管部门跟进速度较快

  “对消费者来说,这一新办法的出台有一定积极意义。”知名电信专家、全球知名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说。

  他表示,实施这次的新资费标准后,本地消费者拨打外地手机用户,有望节省每分钟2毛钱的本地话费,这将可能改变很多用户打电话的模式。比如,以前在异地工作的人可能会到街头公用电话亭往家里打电话,但公用电话亭也是收取本地电话费的。新办法实施后,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直接用手机拨打外地老家电话。

  但他同时表示,这一新办法对经常出差的人来说意义不大。从这次公布的办法上看,国内漫游状态下打国内长途的收费办法仍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而且这次办法规定按照上限标准即0.6元执行,现在早就没人按上限标准执行了。”

  飞象网总裁项立刚也认为,这次收费新办法总体上对消费者是有益的,这表明主管机构意图简化移动电话拨打长途电话资费结构,通过实行单一计费方式,一小步一小步地在推动资费水平降低。

  另一方面,王煜全认为,这次手机资费新办法的出台,可以说是顺应市场的自然变化。实际上,中国电信已经喊出来漫游将不收费,联通也已推出“长市漫合一”的计划。所以这次新资费办法的出台是应运而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主管部门跟进很快。既然运营商已经可以做了,主管部门就立刻把这个办法变成全国性的规则。而在以前,主管部门的措施往往都是大大滞后于市场的变化。”

  消除资费难题仍需后勇

  “但同时,这次的新办法并不蕴含着什么重大意义,毕竟消费者目前关注的手机资费焦点问题,比如单向收费等仍没有获得有效解决。”王煜全说。他认为,这次主管机构实际上是从一个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即漫游费入手。“由于漫游费是同一运营商内部问题,相对来说更好协调解决,而单向收费涉及不同运营商,因此比前者更为复杂。”

  他同时表示,这次仍没有根本解决漫游费问题,本来收取漫游费就是不合理的。由于各省要分省结算,所以单独弄个漫游费,这属于内部管理问题。“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按省来划分移动业务的,跨国企业到中国来,都是按大区来划分的。实际上,收取漫游费的本质,是把企业的管理不善或者管理落后的成本转嫁给老百姓。”

  对于近年来业内外普遍关注的手机单向收费问题,他表示,单向收费问题的解决要比取消漫游费难度大很多,但并非不可以解决,关键是要看主管部门的力度。单向收费涉及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结算,虽然绝对算清网间结算很难,但用实验性的方式来不断调整,最终让不同运营商都可以基本满意是做得到的。此外,如果实行了单向收费,那么政府主管机构还可以约束大运营商,在结算上实行对小运营商的倾斜,实现宏观调控的职能。

  项立刚认为,目前在手机资费方面,随着多种套餐方式下单向收费已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实现,因此单向收费问题已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资费焦点问题。目前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除了整体资费能否继续下降之外,手机月租费、漫游费等仍是最核心的问题。这些难题的解决,需要依靠主管部门继续积极推进的决心和智慧。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