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发短信遭重复收费 “猫腻”资费侵犯用户权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群发短信遭重复收费 “猫腻”资费侵犯用户权益
2009年05月21日 14:40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群发短信重复收费,您遭遇过吗?不较真的人,不查询的人可能真的很难发现,偏偏有用户就这么较真地发现了。日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家住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的郭雪功每个月都会为自己使用的联通手机号码缴纳话费,并同时打印通话详单,在这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的短信费明显超支。经过仔细查看话单,郭雪功发现,给亲朋好友发了40余条同样的短信,有的收了一条的钱,有的却收了两条、三条甚至四条的钱。怎么会出现不同的收费标准呢?

  虽然,运营商处理及时,对多收的费用给予退还,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营商服务不到位,收费较乱的局面,这在3G时代显然行不通。对消费者而言,运营商多从信息服务角度考虑,还消费者明明白白的消费氛围,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

  群发短信遭遇重复收费

  不止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与其他手机大国的民众相比,中国人更喜爱收发短信。短信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的一种基本交流方式,逢年过节群发短信更成为潮流。不仅因其实惠,还由于以简短文字来传递信息、传达情感,更符合东方人含蓄、婉转的表达习惯。

  而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看,除了此次内蒙古该用户群发短信遭遇重复收费的情况,其他多收费、乱收费的现象也时有存在。一些运营商及SP提供包月类、订阅类、短信竞猜类短信息服务时,未经用户提出申请或者明确确认,就强制向用户收费;而在提供短信竞猜、包月类、订阅类等短信服务时,未明示收费方式和资费标准等,消费者的权益在“雾里看花”中受到侵害。

  毋庸置疑,向用户明示资费标准,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获得公信力的基本准则。此类重复收费现象和多收费现象绝不利于业务的发展,甚至会引发运营商的信任危机。

  3G消费也有“雾里看花”时

  工信部此前公布的一季度电信服务质量显示,一季度共受理用户关于电信服务的申诉14243人次,较上季度有所上升。其中关于收费争议方面的申诉占申诉总量52.9%,较上季度上升4%,特别是关于电信企业系统差错及工作差错引发的收费争议较上季度明显上升。由此表明,资费问题依然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

  中国3G市场的潜力很大,而在3G消费时代,人们的选择还是会围绕三个重要方面,即资费、网络和速度。资费依旧放在了首位,但目前3G资费明显偏高。据新华网报道,一项由超过36万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经过运营商的大规模推广,目前国内网民对3G的认知度明显提升,但当前资费偏高却是用户升级到3G的最大瓶颈,3G手机的最大需求依然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应该说,按照流量计费对用户来说不公平,最终实现方式应该是不限时包月制。通信专家杨培芳也表示,目前我国许多低端电信用户希望通信服务像自来水、电力一样按照计量单位来明明白白计费,这样可以节约使用网络资源,降低通信费用。而运营商则希望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利润,这就可能导致许多3G新业务资费偏高。

  另一方面,从目前市场上了解到,套餐还是各大运营商在3G时代执着的经营模式。林林总总诸如动感地带、畅听卡、大众卡、亲情卡、天翼畅聊、新势力、新商旅……几十种套餐组合,难免不会让消费者犯晕。其中,又有多少是适合用户的需要,做到了真正替用户着想、为用户打算、让用户省钱呢?

  用户呼吁杜绝“猫腻”资费

  随着三大运营商3G业务的全面启动,人们对3G的关注将会由前期的认知过渡到具体的业务选择上来。互动模式点燃了消费大潮,而“3G应是大众都消费得起的”。

  在资费相仿的情况下,消费者为什么要舍2G而使用3G服务,只有一个原因,就是3G服务能带来2G时代所无法实现的诸多功能。避免其它国家在3G推广初期所走的弯路,清楚了解我国消费者的真正3G需求,这也许是运营商寻求差异化的必经之路。

  当前3G初期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3G资费问题。这说明3G资费问题实际上已经阻碍了3G市场的前进。因此,要求运营商必须有所改变,还消费者明明白白的消费氛围,不应设消费的局,提供“猫腻”资费。运营商目前应做的是多从信息服务角度考虑,真正满足消费者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

  那么,什么是消费者的需要呢?说到底无非就是:性价比高,不浪费钱。业内人士也指出,资费优化不仅仅是价格低廉,3G时代的资费应该在价格优惠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一定要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运营商应根据用户个人的消费需求来确定价位。惟有如此,消费者期待的明白放心消费、丰富业务体验才能实现。张颖洁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