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通WCDMA放号在即 洋品牌集体反攻3G手机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中联通WCDMA放号在即 洋品牌集体反攻3G手机
2009年07月14日 09:26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由于网络建设进度理想,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商用进程正在加快脚步。目前广东联通已经定于7月19日率先展开放号行动,相应的WCDMA的手机终端市场也随之开始预热。和前期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TD终端和CDMA终端市场启动时的局面不同,国产手机厂商在WCDMA终端方面此次未能占据主动地位,相反倒是洋品牌厂商表现出了“久旱逢甘霖”般的热情,诺基亚、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三星等大牌厂商都强势出击,意欲展开其在中国3G终端市场的首场反击战。

  没有补贴洋厂商照样热捧

  作为全球手机市场的老大,诺基亚在WCDMA终端上的既有优势相当明显,从2006年开始,其在海外市场发售的手机就已经全面过渡到了WCDMA制式,2007年底更是全面提升到了7.2M的HSDPA制式。对于中国市场的WCDMA手机商机,诺基亚可谓期待已久。不久前的“轻松互联生活”大会上,诺基亚针对中国市场就一口气发布了11款新机,其中8款都支持WCDMA制式,支持电信CDMA制式则仅有一款,由此可见其对中国联通的重视。而去年以来饱受亏损之苦的索尼爱立信在前不久也一口气发布了四款支持中国联通WCDMA网络的新品,就连摩托罗拉也为其首款支持WAPI/WiFi无线上网功能的3G手机选定了WCDMA制式,热情可见一斑。

  值得指出的是,洋品牌对于WCDMA终端的热情“居然”是建立在中国联通不向用户提供补贴的基础之上的,这更加显示出了“难能可贵”。此前,在“5·17”中国联通WCDMA的试商用发布会上,中国联通副总裁李刚就曾明确表示,WCDMA手机终端不需要补贴。与此相比,中国移动则对TD提供了高达100亿元的补贴力度,中国电信也表示CDMA终端的补贴将会占到今年网络收入的30%,为什么他们却没能获得洋品牌的热捧呢?对此,诺基亚中国公司的一位公关人士告诉记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成本,由于这些洋品牌厂商的WCDMA手机早就已经占领国外市场,因此引入中国将不会产生额外的研发成本,反而会因为潜在销量的增长而摊薄成本,“从生意角度上看,主推WCDMA更加划算。”而索尼爱立信方面也向记者透露,过去一款海外热销的WCDMA机型要想进入中国销售,必须要改成2.5G的机型,并且在硬件上去除WiFi功能,由此产生的成本可能要超过100万元,现在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推出,3G手机可以直接通过入网检测,成本节省的效果十分明显。

  不愁销量3G手机可当2G卖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联通在WCDMA终端的销售策略上并没有采取全面运营商定制包销的做法,这也使得洋品牌既有的社会销售渠道的优势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因此WCDMA终端的市场机会自然也就更加受到洋品牌们的青睐。据中国联通下属的手机终端定制采集平台公司联通华盛的总经理于英涛介绍,未来联通华盛只负责部分WCDMA终端的销售,其余终端将由中国联通的个人客户部以及其他的渠道合作伙伴负责,“我们定制销售的比例不会超过30%。”于英涛说,而剩下的市场空间则仍然会交由中邮普泰、天音、爱施德等国包商负责。这些国包商也正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等在国内的主要合作伙伴,这使得这些洋品牌在全面转型WCDMA终端后仍然能够充分利用其在社会渠道方面的品牌吸引力,快速向市场铺货。“在铺货方面,社会渠道比其运营商渠道来说更有优势,他们能够下沉到四到六级市场,其庞大的网点数量和覆盖能力是运营商目前还无法媲美的。”深圳战国策的分析师杨群这样告诉记者。

  但是相对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来说,中国联通的品牌相对居于劣势,其用户基数不如中国移动,综合网络优势不如中国电信,单一押注在WCDMA上是否会让洋品牌在3G终端市场中顾此失彼呢?对此摩托罗拉相关人士就很坦言,WCDMA终端能够很好地向下兼容GSM制式的2G、2.5G网络,这意味着3G手机完全可以当做2G来卖,尤其是在中国联通没有全盘控制WCDMA手机销售渠道的情况下,厂商的WCDMA终端在社会化渠道销售也无需打上中国联通的标签,这样一来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网络限制,“中国移动的2G网络也能用WCDMA手机,而且还是最新款的,这对换机用户来说本来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该人士为记者简单计算了一下,目前国内GSM制式手机的用户总数超过4亿,即使每年的换机用户只占到1/4,也高达1亿,这些换机空间几乎都面向WCDMA手机开放,“销量问题完全不用发愁。” 程鹏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