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网络音乐赚钱太难 艺人只能靠施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商业周刊:网络音乐赚钱太难 艺人只能靠施舍
2009年03月10日 16:55 来源:赛迪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京时间3月7日《商业周刊》文章指出,从网上下载免费音乐的用户越来越多,购买音乐的人越来越少。

  五年前,纽约的图形设计师Gitamba Saila-Ngita每月要花100美元来购买CD和iPod所用的数字音乐。现在他每月用于购买音乐产品的钱还不到10美元。原因是什么呢? 现在,他所有的音乐几乎都来自Imeem和Last.fm等服务,因为他可以通过这些服务以最低的成本从网上获得任何想要的音乐。他表示:“我现在能够听到的音乐绝对比以前还要多。 我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听音乐。因为我只要想听,就可以听很多的音乐。”

  音乐产业遇到了一个新的网络问题。十年前,重要唱片公司开始担心网络盗版问题。 为了打击盗版以及考虑到CD销售不断下滑的事实,许多音乐公司开始试着将自己的唱片授权给各种网络服务。

  它们的设想是:象Imeem、Last.fm和Pandora那样的服务可以让人们在电脑、移动设备和家庭影院系统中欣赏音乐,同时收取少量服务费和巨额广告收入,而唱片公司和艺人则以分成的方式获得收入。音乐爱好者们再也不用非法下载音乐了,而华纳音乐、索尼音乐、环球音乐和EMI等四大唱片公司也会因此而提高收入。

  但是那种设想并未奏效。业内研究人员和顾问表示,使用在线音乐网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这并未带动音乐销量的增长。Saila-Ngita发现,在线音乐网站的出现反而让音乐爱好者花的钱比以前更少了。 国家音乐发行商协会高级副总裁兼总顾问Jay Rosenthal表示:“大部分的这类网站都是替代性质的,人们选择上网欣赏音乐之后就不再购买唱片了。”

  近几年来,全球音乐总销量一直在递减。据美国唱片行业协会称,去年整个音乐行业的总收入大约为100亿美元,大大低于2000年时的140亿美元收入。 来自苹果iTunes和亚马逊MP3等数字下载服务的收入仍在强劲增长,但是这部分增长仍不足以抵销CD销售急剧下滑对总收入造成的影响。Forrester Research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它预计音乐总开支到2013年时将减少4%。

  音乐业界的新局面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音乐爱好者无需再使用音响设备来播放CD光盘或者下载数字音乐到iPod等播放器,而是直接在线播放和欣赏音乐。 那些音乐文件都储存在某个地方的一台服务器上,并未保存在用户的本地设备中。

  Palo Alto市的Lala是2007年创立的一家初创公司。它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音乐业界在试图通过这种新模式来获利时是如何的艰难。Lala允许用户选择以单首歌曲0.99美元的价格下载或者以单首歌曲0.10美元的价格通过连网电脑在线欣赏。 Lala的用户还可以免费将任何歌曲收录到自己的网络收藏夹里,但是收藏夹最多只能收录50首歌曲。

  到目前为止,Lala还没有获得太大收益,用户在Lala欣赏1000首歌曲,大概只会为其中的72首歌曲支付0.99美元的下载费用。 而被在线欣赏的歌曲数量为108首,其余820首歌曲都是免费被播放的。

  Lala的首席执行官Geoff Ralston之前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参与了雅虎邮件的开发,他表示,Lala目前的服务与网络电子邮件很相似。一开始只有少数对网络服务很信任的用户参与,之后那些服务才会成为数亿用户的可靠平台。

  有些唱片公司也在寻找其他能够从网络音乐发展中获利的方法。独立唱片公司Orchard的总裁Greg Scholl表示:“由于这些网络服务,你可以马上了解到市场上某种音乐的发展动态。” 他说,有些艺人还会利用交互性平台来监控他们的音乐正在网络中的哪个地方被播放,甚至还可以查出播放他们音乐的是哪一类人或哪个地区的人。

  大部分业内专家都认为,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从网络音乐中获利的简单方法。Imeem的首席执行官Dalton Caldwell表示:“我们通过音乐和网络上的其他商品来获利的方式就是激发用户对它们的体验,然后再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赚钱。 例如,Imeem主要是通过广告来获利,同时我们也能从下载、铃声、售票以及销售规划中获得一定收入。”Imeem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但是它到现在都还没开始盈利。

  如果音乐业界有望通过播放音乐来获利的话,那也只能凭对音乐怀着满腔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主动施舍。Saila-Ngita在MySpace网站上听过免费的瑞典乐队Fashion的歌曲之后,最近决定花10美元从iTunes购买他们的专辑。 他说:“我知道这些艺人靠这个谋生,他们需要获得收入。” (作者:子聪)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