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启动TD终端深度定制 正和厂商进行洽谈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中移动启动TD终端深度定制 正和厂商进行洽谈
2009年04月13日 14:17 来源:通信产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期,中国移动从10款TD终端中选取了4款进行深度定制,目前正就这4款手机分别和相关厂商进行项目洽谈。”一位接近中移动内部人士告诉《通信产业报》(网)记者,日前,中国移动今年首批TD终端定制结果出炉,仅LG、中兴、宇龙三家终端厂商入围,其中LG、中兴分别中标一款,宇龙中标两款,四款产品较完善地覆盖了1500元以上的价格段。

  该人士透露,和此前三次TD终端集采不同的是,此次中国移动采用的是深度定制方式,要求终端厂商和国代商共同提交定制、销售以及推广方案,最终由中国移动、终端厂商、国代商协商定制规模、销售价格以及上市时间等。其中,中国移动不对TD手机包销,而是由国代商进行终端铺货,中国移动进行话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爱施德、中邮等国代商已经进入此次深度定制项目。

  相关人士分析,此次定制项目有望成为中国移动TD终端定制模板,6亿TD研发资金项目中,部分项目将极有可能继续复制该定制模式。

  首次深度定制TD手机

  中国移动此次招标结果是在两周前公布的,4款入围手机中,中兴手机定价在1500元左右,宇龙两款产品定价在2000至3000元之间以及3000元至4000元之间,LG手机定价在4000元以上,后两款为智能TD手机,分别采用WindowsCE以及WindowsMobile操作系统。相关人士表示,三星TD手机研发周期未能赶上招标最后截止时间,因此未能入围。

  “此次深度定制TD手机,中国移动采取类似去年底和三星深度定制i908E的模式。”相关人士表示“从市场反应看,i908E深度定制效果完全超出了双方的预期。”

  深度定制的具体方式是,中国移动从投标TD手机中选取合适的手机,由中国移动、手机厂商以及国代商共同协商最终达成三方协议。具体协商内容包括定制规模、上市时间以及产品价格等。“此次深度定制的最大特点即在于,终端厂商和国代商首先提供定制手机的销售规模、方案,中国移动将根据定制规模等因素决定其资源的进入情况,例如补贴多少话费等。另外由于此次定制除了使用中国移动现有的渠道资源外,还将最大限度地开拓社会渠道,所以日后中国移动对终端的补贴方式也将和原来有较大差异。”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说。

  三码合一延伸定制渠道

  据另一位知情人透露说,此次TD终端定制手机还将首次采用三码合一(即手机号码、IMEI号码和业务卡号码)的方式,对TD用户进行补贴。举例来说,用户在任何渠道购买深度定制TD手机之后,将三码发送到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对三码识别成功后,将定期向该手机用户返还话费。这大大提升了TD终端对代理商的吸引力。

   而此前中国移动的相关政策只能在中国移动的渠道之内起作用,相关厂商负责人认为,三码合一之后,中国移动将事实上把所有的渠道都变成了其渠道的延伸。“最终实现中国移动对其终端的全网操盘。”

  业内人士认为,此前,TD终端始终难以社会化销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代商不愿意进入TD市场,因为一方面市场需求不够,另一方面运营商即使有资费政策等资源也难以在国代商的社会渠道中施展,运营商的作用难以体现。

  此次深度定制中国移动通过把相关优惠政策延伸到运营商渠道之外的社会渠道的方式,对国代商渠道进行整合。这将有望从根本上解决TD终端社会渠道动力不足问题,并逐步实现TD终端社会化的目标。

  6.5亿研发资金项目即将开标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移动6.5亿TD终端研发资金项目将会部分继续采用此次深度定制模式。此前,中国移动宣布将拿出6.5亿专项资金,资助相关企业进行TD终端研发。

  据透露,目前绝大部分TD终端企业已经投标,包括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以及宇龙、中兴等国内终端厂商。本月内将有可能开标,但是最终项目中的TD手机至少要等到下半年才能面市。”一位参与投标的终端厂商负责人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中国移动这部分手机也将视终端情况而进行分级,分别采用包销、深度定制等方式进行市场推广。”

  据该负责人介绍,此次招标方式是首先由终端厂商提供手机设计研发方案,然后移动根据各厂商提供的项目进行评估,并选择资助项目以及各项目资金额度,最后分阶段向厂商提供资金同终端厂商共同研发。其中,中国移动将有可能和相关厂商共享相关研发成果或者专利。

  至此,中国移动已经全面开始从渠道到研发领域对TD终端进行积极推动,以弥补TD终端的后发劣势。胡强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