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爱二季度净利下跌3650% 手机业座次面临重排(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索爱二季度净利下跌3650% 手机业座次面临重排(2)
2009年08月13日 08:3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索爱净利下跌3650%

  7月19日,索尼爱立信公布了其二季度财报:公司当季销售收入17亿欧元,亏损2.13亿欧元,同比分别减少了39%和3650%。这是该公司自去年第二季度净利大幅缩水97%以来,连续第四季度亏损。该公司主营产品手机的销售量从今年一季度的1450万部下降到了1380万部。

  在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经营状况最好的诺基亚也出现销售明显放缓、库存明显增多等现象,索尼爱立信由盈转亏、亏损加大的问题,尚可以归结为大势使然。但是,今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全球出货量达1.032亿部,环比增长了11%,净利达3.8亿欧元;三星手机销量环比增长14.4%至5230万部;LG手机销量增长7.6%至2980万部,保持了老三的排名。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亏损的摩托罗拉当季手机出货量达到1480万部,公司以2600万美元的利润成功扭亏。该公司联席CEO、手机业务部门CEO桑杰·贾透露,摩托罗拉的成功扭亏是由于该公司在运营商定制上取得了一定突破,该公司在圣诞销售季节推出新款智能手机的计划仍在进行中。

  摩托罗拉形势都已转好,五大厂商中唯一跑输大局的,就只剩下索尼爱立信了。该公司今年二季度净利同比减少3650%的惊人数字,也让市场对索尼爱立信的未来充满担忧。

  对此,索尼爱立信中国公司方面昨天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虽然业绩出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亏损,但与今年一季度-3.7亿欧元的税前收入相比,二季度的税前收入缩小为-2.83亿欧元。这是本季度毛利率上升、营运成本下降以及正在进行的节约运营成本计划所带来的结果。

  产品定位过于单一

  曾凭精确产品定位一度雄霸音乐手机市场的索尼爱立信,到底怎么了?

  2001年,索尼和爱立信合资成立索尼爱立信公司。2005年,索尼爱立信推出W800、K750两款音乐拍照手机,不到半年时间,W800就实现了300万台销量,这两款手机为索尼爱立信品牌划出了清晰的定位。其后两年,索尼爱立信凭借W550等音乐功能完善、外形设计新颖的机型,成为音乐手机这一细分市场的老大。2007年,单针对中国市场,索尼爱立信就推出了8款音乐手机,覆盖了高中低端所有消费人群。

  但此时,诺基亚等其他巨头也已切入该细分市场,推出了5系XpressMusic子品牌下的5300、5200和3250等机型,凭借较为低廉的价格和强大的渠道优势,成功从索尼爱立信手中抢走了不少市场份额。

  但进入2008年,随着音乐播放功能成为每款手机必备的功能,专注音乐手机的索尼爱立信出货量和利润都出现明显下滑。而此时,诺基亚的主打机型已经变成了采用Symbian操作系统的N系列多媒体娱乐手机。

  相比之下,索尼爱立信的调整似乎还没有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旧在用降低价格等方式来维持音乐手机的销路,使得利润率进一步降低。

  对此,索尼爱立信中国公司方面表示,目前,索尼爱立信品牌正在向“通信娱乐”的策略转变,在该策略的指导下,索尼爱立信提供的新手机,不仅能为消费者带来语音和文本等信息服务,还能提供PlayNow“乐酷”、开心网等互联网娱乐和服务。

  三星LG借势洗牌

  显然,索尼爱立信已经看到了手机行业发展的方向,并作出了调整,但比起苹果、三星、LG等对手,索尼爱立信的起步显然晚了许多。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BrianModoff发布报告指出,iPhone制造商苹果公司和黑莓制造商RIM去年只占据了全球手机总销量的3%,却获得了市场总运营利润的35%。这两家公司超高的利润比例正好证明了手机行业正朝着软件简单易用、功能丰富的智能机型发展。

  除了苹果和RIM以外,目前在智能手机上获利最多的,就是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业绩都呈现逆势增长态势的三星和LG。今年第二季度,凭借触摸屏手机,三星和LG净利和销售量都出现同比增长,其中三星成为前五大手机厂商中销售量增幅最高的一家。

  就在索尼爱立信“掉队”的同时,中国手机制造和通信设备商中兴通讯已对其行业第五的位置虎视眈眈。中兴通讯副总经理熊辉曾在今年5月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的手机五大厂商中,个别公司已经显现出将被淘汰和替代的迹象。中兴很有信心在三年内加入世界前五厂商的队伍中”。

  2008年,中兴手机出货达到4500万部,业内排名第六。陈未临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