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节能环保手机联盟"将成立 各方反应不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首个"节能环保手机联盟"将成立 各方反应不一
2009年11月02日 1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2日电  瞄准中国8亿手机用户,为手机提供节能环保解决方案的“手机节能环保联盟”目前正在紧张的筹备中。 据悉,这将是由数十家手机厂家和国内知名院校,富士康、比亚迪、信利等科技巨头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机构。

   联盟发起人长虹手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每天8亿中国手机用户将直接耗电168万千瓦,全年手机直接用电至少6.132亿度。而手机是通过充电器来充电,目前普通充电器的效率在60%左右,那么全国用户年手机总耗电将达到10.22亿度。

  北京邮电大学廖建新教授告诉记者,原先专家总是把节能眼光集中在工业领域,可随着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功能升级等,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领域成为节能省电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据悉,这个节能联盟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起一个规范的行业省电标准,加快手机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的速度。记者随后又跟几位受邀的手机厂商进行了解,各方反应不一。

  开放所有长虹手机省电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

  长虹品牌手机高级副总裁杨曙光:

  在今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照明电器行业、光伏发电产业等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有资料表明:中国LED节能灯产能占据全球80%的份额,这说明节能环保手机在全球巨大潜力。此次“手机节能环保联盟”的组建,旨在使手机省电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届时节能效果不亚于照明电器行业,长虹手机作为此次手机节能环保联盟的发起者,将开放所有省电专利和非专利技术,共同倡导节能降耗。

  长虹自研发手机以来,专注于手机电量和质量领域,依托长虹集团技术中心的强大背景,以贸易合作为契机,有选择地确立了一批国外大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主要包括:长虹 - 三垦电源实验室、长虹 - 飞利浦应用技术实验室、长虹 - 东芝实验室、长虹 -ST 实验室、长虹 -MICRONAS 实验室、长虹 - 三洋应用技术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具有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技术中心拥有一支包括博士、硕士在内,数量达 3600余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有了这支技术研发队伍,长虹在省电手机研发的时候,能够迅速整合军工电源、节能屏幕等方面的技术和理念,构建起技术壁垒并具备了持续创新的能力。

  加入这一联盟,可以让手机厂商在手机省电方面持续改进,为顾客和社会节约大量电量,更重要的采用手机省电技术可以大大延长手机的使用的时间,解决超薄、滑盖等手机频繁充电的烦恼。长虹手机继续专注于手机省电技术的开发,全球采集省电元器件,即使每款使用比普通手机成本贵上30%也将选择省电元器件。

  省电节能成为国产手机出口新名片

  深圳鼎瑄移动通讯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进:

  2008年底,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很多外销企业抛售库存,完全靠低成本这条道路已经很难生存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在国际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海外市场的认真总结,我们发现在印度、印尼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弱的国家,还有很多地方经常发生停电,手机的使用时间成为了他们选机、购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既能省电,使用时间又长的手机倍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尝试性引进长虹手机的一体式智能控电系统、适时变频节电技术、超精简切片软件三项技术,完成了省电技术改造后我们进行了电性能对比测试,手机的使用时间平均提高了25%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检验,得到了海外客户的普遍认可和支持,近期几个月,我们省电手机的外销都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长。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接到了在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的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首批5000台节能省电手机的订单,为我们打开欧美市场提供了信心。

  加入节能环保手机这个联盟,我们首先能够一起共享成果,接下来我们将拿出5%的利润投入到省电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大家共享成果、相互呼应、共赢天下,我们坚信在中国手机规模化、低价格之后,省电手机必将成为中国手机的又一名片。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