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欠费引出的诈骗案件 一个电话骗走48万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电话欠费引出的诈骗案件 一个电话骗走48万元
2009年03月11日 10:26 来源:新快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中山市公安局在东明社区召开打击电话诈骗犯罪警民座谈会。会上,被骗48万元的受害者现身说法。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电话诈骗案件共10多宗,涉案金额300余万元。

  案件回放 电话欠费引出的诈骗案件

  2月10日上午,年轻人都上班去了,就吴阿姨和孙子在家。10时许,家里的座机电话响了,吴阿姨看到,是一个00开头的号码,接听后进入语言提示系统,系统提示,吴阿姨家的固定电话欠费2800元,如果要人工咨询的话按9,吴阿姨当即按了一个9。

  “话务员”说,吴阿姨电话欠费2800元。吴阿姨反驳,自己的电话根本不欠费。为了澄清,当对方问及吴阿姨一些个人信息时,她还是将姓名、身份证号码和家庭地址等悉数告知。

  对方解释,原来是以吴阿姨的身份证在广州开通的一个固定电话欠费。此时,吴阿姨心里咯噔了一下。“我的身份证在几年前逛街时被盗过一次,后来重新申请了。”身份证会不会真的被盗用?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吴阿姨问,并开始担心。

  “向公安机关报案。”话务员说。“去广州报案,太麻烦了。”吴阿姨嘀咕。

  话务员立即说,“你可以等一下,我帮你把电话转接到广州的公安部门,你跟他们报案。”吴阿姨还未反应过来,电话中就传来另外一个女声:“你好,我是广州公安局警察钟志文,警号064512”。“警察”问清楚吴阿姨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后,称她在广州开的固定电话欠费2800元并且怀疑其涉嫌一宗黄埔的重大经济案件,涉案金额达1000多万,警方将冻结其所有资产(包括银行账户)。

  吴阿姨信以为真,“冻结后我们家没钱用怎么办?”吴阿姨听到将冻结账户后又气又恼。

  电话那头说,如果愿意,可以由公安机关进行账户监管,再向监管会申请资金保全。于是“警察”主动为吴阿姨转到“监管局”,办事人员“陈明文”操着潮汕口音的普通话对吴阿姨说,她的申请已通过,未来将通过律师担保和相关公证程序,进行资金保全。

  吴阿姨想着,她不认识律师也不知道如何公证。陈明文立即对她说,这些都由他们帮吴阿姨搞定。

  工作人员同时告诉吴阿姨,此事因为牵涉到公安机关的重大机密案件,不能外泄,包括丈夫和孩子。让吴阿姨立即前往银行,将在其账户下的所有钱都转账到“公安机关”提供的不会被冻结的“安全账户”。

  办事人员让吴阿姨告诉其手机号码,并让其手机一直保持通话状态。离柜台还有20米左右处即通知办事人员,此时,办事人员给吴阿姨一个指定账户。办事人员特别提醒,让吴阿姨分几天到不同银行汇款,柜台工作人员有怀疑时也不要透露,“工作人员问你是否认识对方,一定要说认识,还可以说是远方的朋友买车需要钱。”办事人员教吴阿姨如何“不泄密”。

  最后,吴阿姨在三天内总共给5个不同账号汇去486367.2元。

  到第3天晚上7时,由于对方给的号码一直联系不上,吴阿姨无奈之下将自己所遭遇的事情跟自己一位当警察的朋友透露后,才知道上当,遂报警。

  警方提醒警惕假国家工作人员"提供服务"

  警方介绍,此类诈骗案件的特点是:骗子假冒国家工作人员(如警察、法院、电讯工作人员)以电信欠费、财产保护、案件审查为由实施诈骗。他们这些号码包括110,也包括显示"未知"的号码,也正是这些电话号码,让犯罪分子取得了事主的信任。而这些电话号码又加大了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难度。此外,犯罪团伙保持与事主的长时间通话,不给事主思考和其他途径求证的机会。

  办案民警还指出,犯罪分子选择在银行快下班时转账,等事主发现被骗并报案后,银行已经下班,转账已经完成。

  "综合多起案件特点,我们发现,犯罪分子主要挑年轻人上班,老人家在家的时间对老人家下手。"办案民警说,希望信息较为灵通的年轻人听到相关诈骗信息和手段时,多跟家里老人沟通,灌输一些防范常识。

  民警指出,任何市民在遇到任何诈骗手段时,只要不透露个人信息,坚决不掏自己荷包,没有贪念,一般都不会让犯罪分子得逞。

  相关链接

  通信类诈骗类型

  1.冒充熟人打电话。

  应对:让对方主动说明身份,确定是骗局后不予理睬并拨打110 报警。

  2.吸话费类应对:不要回拨。

  3.改号类

  应对:直接向机主核实情况,如发现是骗局立即拨打 110 报警。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