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家老年日托所将停 “不盈利”成关张原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北京首家老年日托所将停 “不盈利”成关张原因
2009年10月19日 10:01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重阳节下周将至,对于北京正以每年4.9%速度增长的254万老年人队伍,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现有的养老服务方式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为着这样的初衷,调查将目光聚焦于正成为大势所趋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北京一些区县分别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各施招数,如:时间银行、托老所、上门巡视、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互助会等,本报记者探访发现,有的模式灵活机动,按需服务,有的则缺乏活力,甚至面临尴尬境地。

  同时,调查中发现,曾红红火火的北京首家街道老年日托所面临关张。

  本报讯 曾被称为北京首家的石景山“苹果园街道老年日托所”将面临停办。据介绍,其原因主要是这种模式不盈利。

  在这里,老人每天只需交5元钱,从早9时到下午5时,就可享受到吃午餐、打麻将、看报、休息等方面的服务。从2007年诞生之初其就一直受到许多老人欢迎。

  但目前,让老人们烦心的是,该日托所明年1月将停办。日托所工作人员介绍,因日托所为公益性质并不盈利,明年街道将在辖区各社区实行老人饭桌的养老模式。

  10月16日,该老年日托所后院4个休息房门上悬挂的“松龄鹤寿”“晚菊傲霜”等标牌已不见,门口的“老年之家”和“老年日托所”的牌子也已摘下,而前院的房屋有两间已对外出租。

  曾在该日托所生活过的老人侯大妈说过,她老伴已去世,女儿照顾其生活,但白天女儿上班,她老是吃剩饭,生活单调。她到日托所后,吃的玩的都有,还能和许多老人唠嗑,让她感觉比在家还舒服。

  工作人员表示,此日托所的成立,有利于减少老人经济投入,丰富老人文化生活。但不足的是,因他们无专职医护人员,一旦出现意外,责任归属说不清楚,同时,因老人都是自己来去,路上出意外也无人照顾。

  据了解,该模式在京城独树一帜,曾与“钟点托老”一道被广为借鉴。

  样本

  巡视员上门问老人需求

  养老模式:巡视服务 贴心指数:★★★★★

  探访地点:西城三里河

  86岁的张裕珠老人在位于西城区三里河的家中做康复训练。去年接连摔过两次跤,手术后的她至今不能下地自理。

  敲门声响起:“大妈,身体好点了吗?”

  50岁的步燕君和25岁的段华静先后走进屋,二人是西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巡视员,一番问候后,步燕君开始做例行笔记:详细记录张裕珠老人一周的身体状况。

  他们将把老人的身心状况反馈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再与现有服务资源相衔接。

  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田秀良介绍,巡视服务是由政府出资,委托他们这个民间组织具体运作,向社会公开招聘巡视员,无偿向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巡视服务。主要对象是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

  田主任说:“自2007年11月开展居家养老巡视服务以来,全区已有2000余老人享受到这种服务。”

  目前,西城区居家养老巡视员有21名,他们的工资划入区财政,并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田主任说,通过巡视反馈,我们发现“老年饭桌”最为老人需求,通过民政局、中心等多方努力,国家广电总局食堂从今年起对西城区老人开放,还有送餐,即将盒饭送至居委会,再由居委会送到老人家。

  至去年8月底,通过巡视服务获知老人需求信息793条,其中698条已圆满解决。巡视员为老人办实事437件,如代购物品、修理家电等。通过巡视服务使9位突发病老人得到及时救治,挽救了生命。

  田主任说,“巡视”使得老人需求,与相应的社会、社区资源衔接,使需求得到顺利实现。

  大学毕业后就当了巡视员的段华静发现,巡视员人手太少。她所在的月坛地区,有2万多名老人,仅3名巡视员,一人一月得巡视上百老人。

  养老服务站“花样”少人问

  养老模式:养老服务站 贴心指数:★★★

  探访地点:朝阳望京

  这是一处近900平米的空间:望京南湖西里社区养老服务站。

  10月16日上午10时,65岁的志愿者陈剑秋坐在电脑室,打开QQ聊天。

  陈剑秋在这里义务服务,包括为老人培训电脑,指导康复训练等。

  当天,只有70多岁的陈大妈夫妇在做免费康复训练,阅览室、日间照料室、保健按摩室均空无一人。 “平时人不多,最多也就十几人。”陈大妈说。

  24岁的站长杨雪说,服务站是望京街道在南湖西里社区投资上百万元建立的,委托专业养老机构———北京汇晨老年公寓进行管理。站内为老人提供文化娱乐、康复训练、阅览、手工制作、心理咨询、老年学校等服务项目,还根据老人特殊需求,开展了日间照料、老年餐桌、盲人保健按摩等特色服务,其中特色服务有一定收费。

  杨雪称,他们打造的是“机构与社区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张养老站服务菜单,约50项服务被标注出来。

  陈剑秋说,目前最吸引老人的项目是“小饭桌”,但也只有五六十人登记,中午来吃饭的10多人,送餐的40多。而南湖西里小区的老年人有1000多人。

  “一是因钱少,二是舍不得。”陈剑秋总结。他记得,服务站成立之初,让老人填写需求表,每位老人都说需要养老服务站,可真办起来后,来的老人没想象得多。

  杨雪介绍,养老站已创办5个多月,属公益事业,没有盈利。

  养老互助会实行“会员制”

  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互助会 贴心指数:★★★★

  探访地点:丰台区西洼地

  前几天,丰台区西洼地社区里一名空巢老人患病,一个求助电话打到“居家养老互助会”陪护小队队长谢伟华手机上。下午6点半,谢伟华赶紧跟着救护车陪老人到医院就诊,直到晚11点半。

  去年,西洼地96名志愿者成立了“居家养老互助会”,义务为社区空巢老人和残疾居民提供代购物、理发、陪护、保洁等服务。如今一年多了,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减反增。

  谢伟华也是居委会主任。她介绍,“居家养老互助会”的雏形是“义务购物服务队”,但随着居民结构偏于老龄化,且社区又远离医院、商业网点,老年人面临生活困难。

  去年8月,居委会调查后,决定增加理发、拆洗、陪护、卫生清理、陪聊5项服务,并招募志愿者。

  “互助会”购置了洗衣机等服务用品,制定了章程、服务公约和各服务队制度。还民主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各服务队队长,电话专线也同步开通。

  由于志愿者是无偿服务,起初,老人觉得总是麻烦邻里很不好意思。居委会便实行“会员制”消除老人顾虑。凡社区60岁以上空巢、特困、残疾老人,每年每户交10元会费(困难户免费),便可随时享受志愿者提供的6项服务,而志愿者的付出,也将作为“爱心储蓄”,义务服务满5年,将可终身享受服务。(李毅哲 蓝筠 林阿珍 张伟峰 朱开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