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解读人类"怪癖" 脸红可增进相互信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外国学者解读人类"怪癖" 脸红可增进相互信任
2009年08月31日 11:26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8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做了一个关于人类怪癖行为和现象的特别报道。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些出现在我们身上的怪癖总算得到了解读。

  

  弗洛伊德说梦是人类大脑无意识的活动。现在大部分研究者都不承认这个理论。

  梦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绝对不是毫无用处,它能调节人的情绪。此外,睡眠还让我们重温比较强烈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记忆保存了下来,而伴随它的情感则慢慢消逝。睡梦还能强化记忆,一觉醒来,我们往往能更深刻地回忆起单词等。

  梦的内容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地球磁场、气味等,梦有时候会重演一些主题,有时候还有一些未知人物和做梦者发生联系。将来,科学家通过对常见的梦进一步研究,或许可以揭示梦的意义。

  

  马里兰州大学的心理学家Robert R. Provine研究发现,和笑话相比,平庸的言论更容易引人发笑,这真是奇怪。

  Provine认为笑是我们祖先搔痒的一种生理反应,现代人保留了祖先搔痒时发出的吁吁声,并渐渐演变成哈哈声。随着我们的大脑变得高级,笑具备了强大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不过笑和嘲笑有很大的区别,嘲笑某人可以鼓励他融入社会,也可以驱逐他。当然,笑有很多种,会心一笑、笑里藏刀、皮笑肉不笑自然差别很大。那些 “被迫”的笑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对于社会关系的微调。

  有趣的是,男人比女人更具幽默气质,而幽默能力一定程度上演变成获取异性青睐的筹码。

  青春期

  其他生物没有青春期,即使是我们的近亲猿类,也是能顺利地从少年过渡到成年,不必经历这令人头疼的几年。传统上,青春期被简单地看做繁衍的学习过程,其实不然。

  据研究,青春期在公元前80万年到公元前3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性成熟,更是顺利通过社会心理角色的转换,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巨大差别,可以说,没有青春期就没有完整的人。

  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得多,在适孕年龄之前青春期就到来了,这样可以帮助她掌握以后生活中所需的技能和协作能力。男孩在形成男性体格前就已经性成熟了,他们在青春期能养成一定的性吸引力,比如幽默、艺术细胞等等。青春期过后,男孩女孩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亲吻

  亲吻是恋人不可或缺的仪式。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么多国家的人都这样表达情感。

  有一种想法猜测,我们第一次有安全舒适的感觉,是母乳喂养时的口腔感受。此外我们祖先在婴儿断奶后,以嘴对嘴的方式喂养。而大猩猩通过分享彼此的唾液来加强关系。

  有人则认为,亲吻可能源于觅食,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祖先更容易被红色的果实所吸引,并以此作为交配的基准。白种人的红唇最为明显,亲吻可能最早源于高纬度地区,然后才在世界各地流行。

  而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嘴唇是人最敏感的地方,布满了神经末梢和兴奋中心,实验也证明了,亲吻会增加人的催产素,减少皮质醇。

  亲吻可以帮我们找到合适的伴侣,近来的研究发现,人可以本能地从彼此的汗液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而亲吻使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人足以嗅出对方的气息。

  挖鼻孔

  2001年,印度国立精神研究所的Chittaranjan Andrade 和B.S. Srihari研究人挖鼻孔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200人的样本中,有9人有吃鼻涕的习惯,几乎整个样本都有挖鼻孔的习惯,平均每天3-4次。可能由于羞耻感,这个数据低估了吃鼻涕的人数,为什么人会有这个习惯呢?

  鼻涕里并没有人类所需的营养元素,可能这个习惯有助于人建立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适当地接触传染物质,可以减少人得敏感性疾病的几率。

  过去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献只有一个,1966年纽约州立大学的Sidney Tarachow 研究发现,吃鼻涕的人认为它很美味。

  脸红

  每个物种都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本能,究竟为什么要让别人知道我们撒谎了呢?各种族的人都会脸红,可所有动物,包括灵长类在内就不会有这样的反应。

  有人猜测脸红起初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妥协仪式,就是向团体里的领导者表示服从。后来,随着社会行为越来越复杂,它和羞愧、尴尬等更高级的情感联系起来。虽然脸红使人处于劣势,可实际上会脸红的人似乎更有魅力和社会吸引力。

  美国加州大学的神经学家Ramachandran发现,女人比男人更容易脸红,可能这是女人向男人示好,或展示其生养后代的能力。“脸红好像在告诉男人,我绝对不会让你戴绿帽子的。”

  埃默里大学的灵长类动物研究者Frans也认为,脸红是增进信任的方式。不会脸红的人往往处于劣势,因为谁会相信一个没有羞耻感的人呢。

【编辑:朱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