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压力大高发"代谢综合症" 莫忽视"四高一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工作压力大高发"代谢综合症" 莫忽视"四高一低"
2009年07月16日 14:40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 王执礼博士

  世界卫生组织把一个人身上出现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等多种病理状态集结的疾病,统称为“代谢综合症”

  作为一种多病因、多组成、多表现、多危害的特异性症候群,代谢综合症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肿瘤等诸多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公布了我国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四项中三项特征,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症

  1、超重和肥胖;

  2、高血糖: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6.1mmol/L,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及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40/90mmHg;

  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脂大于或等于1.7mmol/L及高密度脂蛋白超标。

  概括说来,“代谢综合症”体现“四高一低”: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脂、低高密度蛋白。

  代谢综合症的危害有如下几点:

  1、人体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代谢紊乱,导致人体营养吸收和合成障碍,严重影响细胞和机体的新陈代谢。

  2、对人体的大中血管及小血管产生进行性损害,由于血管病变和微循环障碍,因而引起人体诸如心脑肾等多脏器组织的功能障碍,机体功能减退。

  3、引起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失常,人体内环境正常化学和物理条件改变,加速细胞的损害和凋亡。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损害,机体防御能力下降,从而产生各种疾病。据统计:有近百种疾病的发生,都与代谢综合症因素有关。

  1999年,医学家将高胰岛素血症为基础的内脏性肥胖、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症、高血压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概括为“死亡四重奏”。临床上诸多现代文明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肿瘤、脂肪肝、痛风、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白内障、青光眼、男性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不调等等,都与代谢综合症有关。

  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调查显示:目前中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代谢综合症患病率为10%-14%,即每6至7个人中就有一个。据我国新近公布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儿童肥胖率已达到8.1%。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

  国外某医学机构研究预测:

  代谢综合症患者在未来10年中,要占人类35-70岁人群的35%,这些患病人群,每8个人就会有一个人因代谢综合症而死亡。代谢综合症患者心脑血管几率是正常人的7.5倍,患肿瘤的几率比常人高出4.5倍。

  代谢综合症是一种可以致死的、可以治疗的、但往往又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一种疾病,很多患者不知自己患上代谢综合症,不了解代谢综合症的危害,所以就做不到防治,以致病情逐渐加重,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产生一些对机体组织器官不可逆的严重损伤。

  有很多人特别是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平时总表现为“亚健康”的身体状况,这些人中很大比例都是“代谢综合症”的高危人群或临床患者。

  代谢综合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研究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症始动因素。胰岛素抵抗及继发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共同土壤”。对于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早发现并采取科学的医学干预。

  代谢综合症的危险因素有:

  1)年龄大于40岁

  2)有一项或多项代谢综合症临床指标(如高血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脂症等)

  3)患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

  4)有相关疾病家族史:如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病、肿瘤、血脂异常、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主要采取以下几个预防措施:

  第一 调整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习惯等等。

  第二 临床上既具备代谢综合症指标,又以高血压、脑血栓为突出症状的患者,要积极采取降压、溶栓、改善脑组织循环的治疗措施,同时也要作系统胰岛功能检测,及早防治胰岛素抵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早检查、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

  第四 “代谢综合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的办法,需注意降低体重,戒酒、禁烟等,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腹部肥胖,改善胰岛素抵抗。对已有的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心血管并发症等,必须坚持药物治疗。

  王执礼博士是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在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研究方面,有五项科研成果为世界首创,38篇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

【编辑:朱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