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华裔议员对话华媒:华人底色描绘怎样图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新西兰华裔议员对话华媒:华人底色描绘怎样图画
2009年10月13日 14: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霍建强议员直面热点问题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0月13日电 据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报道,作为新西兰华裔国会议员,到底是应强化“华人底色”,还是淡化种族身份,强调“融入主流”?工党的支持率持续低位徘徊,是自身积弊太深,还是民众对国家党过于偏爱与宽容?工党作为反对党,除了高举“反对”大旗,还可以建设性地做些什么呢?时近1年,在去年大选时作出的“开展法律调研,关注社会治安”的承诺兑现了吗?8日上午,在该报编辑部,面对这些并不轻松的话题,新西兰华裔国会议员霍建强向记者表示:“我愿意进行这次坦诚的交流。”

  “华人底色”:强化还是淡化?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你好像特别强化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我们注意到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不久前,你在国会大张旗鼓地提出设立“超级奥克兰市亚裔顾问组”;二是在出席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国庆60周年招待会时,你在发言中说:我们无论描绘怎样的图画,中国都是我们的底色。在强化“华人底色”与“淡化种族身份,融入主流社会”之间,你已经做出选择了吗?

  霍建强:这是一个所有少数族裔议员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即使在新西兰主流社会,少数族裔角色与主流社会认同其实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这么说,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主流的;相反,那些为“挤”入主流社会而抛弃自身特色与声音的做法,却往往被主流社会所忽视、所轻视。

  这次中秋与国庆双喜临门,我最近参加了十多起华社庆祝活动,和奥克兰中国总领馆、中国大使馆也有了更多互动,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强大对海外华人各方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在总领馆国庆招待会上说到了“中国底色”——这不单是一个母语文化的情结问题,还涉及对身份的认知。追问本源,当饮水思源。

  所以,对于具有少数族裔背景的议员来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沟通大小区(姑且借用这么一个概念)和少数族裔小区,尽最大努力实现国家利益、党的利益与族裔利益的一致。如果说这其中存在压力,我也宁愿把这种压力视作正面的、令人兴奋的,值得正面对待。

  记者:你牵头提出设立“超级奥克兰亚裔顾问组”,虽然受阻,但华社已看到了你的努力。但也有声音说:我们不是反对别的族裔搞特殊化吗,为何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如果每个族裔都设立“顾问组”,那新西兰岂不是在搞“诸侯割据”?

  霍建强:请注意一个事实:目前,亚裔已占奥克兰总人口的13%——成为仅次于欧裔和毛利人之后的第三大族群。7年之内,奥克兰的亚裔人口更将突破40万大关。但是,在2007年地方选举中,亚裔当选比例却只有4%,这本身就是一种明显的失衡,失衡的结果就是该表达的声音表达不充分,该维护的权益维护不到位;除了人数占优之外,亚裔群体也确实具有自己的特点,如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包括我们华人的中医针灸、餐饮习惯等,这在十分注重多元文化的新西兰,理应得到更大的认同与尊重。

  也许有人说,如果南非人、巴西人等也要各设一个委员会,岂不会“诸侯割据”吗?恕我直言,这句话似是而非。如果南非人、巴西人也占了奥克兰总人口的13%,相信他们早就设立顾问委员会了。

  说句心里话,作为少数族裔议员,如果面对亚裔已占奥克兰13%总人口的事实、面对亚裔影响力日益增长的现状,而不站出来为亚裔主张应有权益,无异于是一种失职。

  如何面对“工党的低支持率”?

  记者:一系列的民调显示,工党的支持率持续低位徘徊。民意是最好的“试金石”,作为工党议员,你如何面对“工党的低支持率”?毕竟,3年的时间将一晃而过。

  霍建强:的确,在民主社会,民意是最好的“试金石”,民意永远是正确的。关于“工党的低支持率”,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新西兰人本性善良。既然选择了新政府,他们同样选择了以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寄望于新政府有所作为。其实,不到1年的时间,国家党政府的食言并不少——减税取消;养老基金“断炊”;ACC、ETS政策的调整等。而同时,新政府振兴经济的手笔却偏小,成效也不大,失业率还在创新高。但是,善良的国人是非常宽容的。不过,宽容并不等于视而不见,如果老是滥用选民们的信任,到时候,选民的反弹也将是始料未及的。

  从工党自身而言,我们也在深刻反思。前不久,工党召开了第九十三届年会,这是一个“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会议。

  工党领袖Phil Goff说,我们需要了解新西兰人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有助于工党核心层更好地了解民意。会议提出,要把工党的政策中心放在提振经济和关注民生负担上。对工党的未来,我充满信心。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