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兴盛告诉我们:发展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孔子学院兴盛告诉我们:发展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9年11月19日 17:49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国文化成果最基本、最富有创造力的内容是语言,语言的述说是一种活动,或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继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揭牌后,作为国际汉语教育载体的孔子学院已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生根发芽”,并呈茁壮成长之势

  近几年,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继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揭牌后,作为国际汉语教育载体的孔子学院已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生根发芽”,并呈茁壮成长之势。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如何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当前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上,与会专家就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文化充满魅力,更充满机遇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汉语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掌握汉语对个人发展和生存更是一种潜在的机遇。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教授拉多萨夫·普西奇是一位汉语的爱好者,更是一位资深的研究专家。他表示,孔子学院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中国希望通过孔子学院、通过文化和汉语,让现代化的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人民也需要更准确地了解中国。

  中国的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的文化更让世界充满了好奇。中国文化的魅力更让国外汉语学习有了深厚的土壤。了解中国,熟悉中国,走近中国,感受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书法、中国的服饰、中国的烹饪……一连串的中国符号让老外们应接不暇。

  担任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院长的拉多萨夫·普西奇曾做过一次调查。在他的调查中,对“你为什么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这一问题,竟然有75%的学生回答学习汉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拉多萨夫·普西奇看来,要想了解中国,就要在学习汉语的基础上懂得中国文化。他举例说,16、17世纪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传教士为了顺利完成在中国传教,不得不适应中国的环境,通过学习汉语达到与中国人交流的目的。他们除了学习中国语言之外,也要尊重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西方国家才能真正地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文字。

  曾推动埃及两所孔子学院建设的北京大学林丰民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表示,“汉语热”跟中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分不开的,近年的中国文化热应该跟中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他表示,随着中国人到埃及旅游的增加,埃及学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导游市场非常缺人才。三四年级以及高年级的学生都出去兼职当导游,收入比他们的老师还要高。有些领导去访问的时候问学生,说你们学了中文以后想做什么,全都举手说当导游,有需求就有市场。

  林丰民介绍说,中文是很难的一门外语,但埃及学生学汉语的热情很高,埃及这几年的确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包括一些汉语班在内,每年招生的时候都是门庭若市,甚至有一年因为怕报名报不上,学生们还发生了冲突。

  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魏宝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海外地区的推广、传播及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统魅力及海外各国人民想与中国打交道等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其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与中国人打交道,表现在经济贸易领域便是希望在与中国人的交流沟通中获得巨大商机,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

  魏宝涛举例说,这其实不难理解,就如同英语一样,中国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体会是深刻的,因为英语能够在升学和就业之中获得较多的机遇。“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掌握了一门语言和文化,就能够在较多的交流沟通场合和情境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魏宝涛表示,“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普及和推广,一方面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快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速度;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借助于此种文化推广模式,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开始关注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纷纷走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了解自己一直以来就有好感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如果今天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还没有将中国作为他们坚持学习和关注的对象,那么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必定要因为此种无视而付出代价。”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