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侨看中国"撤点并校":应试教育给农村带灾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美华侨看中国"撤点并校":应试教育给农村带灾难
2010年02月22日 10: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位在美国工作生活近40年的华侨,针对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发出呼吁——重新审视“撤点并校”!

  20多年来,这位早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老太太足迹遍布中国贵州、云南、宁夏、山西、河北、内蒙古等10多个省份的贫困农村及学校,见证了“撤点并校”给贫困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位名叫杨贵平的老人,已经年近古稀,在美国从教数十年。最近几年间,这位慈祥的老人将对“撤点并校”的担忧时时挂在嘴边——裁撤生源少、设置在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将几个学校合并成一个中心校,以集中优势教学资源,这一政策虽然有着良好的初衷,但实施过程中的简单的一刀切,导致了一些农村孩子失学,进而导致农村的凋敝和乡土文化的瓦解。

  落实政策重点放在了“撤点并校”,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前提

  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全国小学数量减少了47.50%。在撤并过程中,撤并力度最大的恰恰是贫困山区的小学。

  杨贵平注意到,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政策时,重点放在了“撤点并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前提。

  山西吕梁是杨贵平几乎隔一两年就要去一次的地方,2005年一则关于该地区的报道显示,“短短两年,农村小学由205所调整为94所,复式班和单人校全部取消”。

  报道没有提到的是,这些被撤并的学校多在边远贫困地区,多为一村一校,村与村之间距离远。把学校撤并的直接后果是,这些村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长途跋涉离家住校。

  事实上,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曾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在各地调查时看到的一些现象让杨贵平心痛,“撤点并校后,一些地方学校布局不合理,许多小学没有住宿条件,小学生每天要跑四五里路上学;山区一些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上学路程多数在15公里左右,有的甚至有30多公里。为了安全,有的孩子由家长常年接送,有的由母亲随同租房陪读,有的家庭举家搬迁,既影响生产,又增加负担。也有一些农民干脆劝孩子退学,务农或打工。”

  杨贵平至今清晰地记得,在贵州走访时听到的一个七八岁小女孩的哭泣:“好远哦,走得脚痛,怕!”

  北方一个贫困县的教育局局长对此深有同感。这位局长告诉杨贵平,自己无力改变政策,但是在自己的任上,学校肯定不会撤,“因为孩子太小”。

  然而3年后,这位局长退休,这个县就加快了撤并的步伐。

  在中心校上学,费用比村小高得多

  从2001年起,“两免一补”政策开始在农村教育中逐步实施,“两免“是免书本费、免学杂费,“一补”就是向住校生发放生活补贴。

  然而,杨贵平调查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两免一补”后,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费用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原因就是撤点并校”。

  杨贵平为“撤点并校”前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做了一次精确的统计。

  在河北省某县,李村小学是中心校,辐射周边多个村落,很多学生寄宿;而张村小学实行就近入学。调查显示,住宿制学生年消费1580元,包括住宿费140元,吃饭1300元,交通费240元;而就近入学学生每天在家里住宿、吃饭,年支出只需要440元,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在人均收入不足700元的贫困农村,“馒头一个1元”,这样的数字让杨贵平心惊肉跳,学生如何负担得起中心校高昂的伙食费?

  “饿,没有钱买。”杨贵平访问过河北一个小学的学生,这个8岁的孩子,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在一些中心校,因为学生突然增加,学生宿舍一下子变得非常短缺。

  杨贵平在调查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几间教室改成宿舍,地是泥巴地,窗子没有玻璃,一张破旧的木板床上,要睡两三个孩子。学生们自带的被褥多半单薄破旧,到了冬天根本无法抵御寒冷。

  在杨贵平走过的地方,很多孩子才只有七八岁,一切生活都要自理。一些地方甚至没有食堂,没有人为学生做饭,住校的学生每人自带一个小炉子,清早起来,用自带的树枝烧火做饭,天天吃白饭和酸菜汤。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