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烟花三月”节落幕 彰显古城活力与魅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扬州“烟花三月”节落幕 彰显古城活力与魅力
2009年05月20日 17: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扬州五月二十日电(记者 崔佳明) 烟花三月,扬州最美的季节。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以“烟花三月”作为城市的品牌,从二OO二年开始,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名为“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今年是第八届,于五月十八日圆满落幕。

  八年的节庆,万商云集、万民同乐。高朋满座的场景为这座中国长江三角洲北翼的古城带来盎然生机,成为解读扬州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人民的节日,同时演绎了财富增长的传奇。

  一年一度的“烟花三月”节,一年一个主会场,一年一个主题,从瘦西湖、国展中心,到火车站、润扬长江大桥、古运河畔、万花园, “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再到今年万花园二期,每年主会场的转换,精明的扬州人是在告诉外界,扬州主政者的理念,见证扬州发展的速度,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力与魅力。

  以今年为例,“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为 “烟花三月”节的主题,科技创新是渡过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扬州已经具备了承接各类资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科技成果来扬发展的条件,迫切需要科技、人才支撑。

  扬州领导认为: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三新”产业是提升扬州经济质态的重要选择。“三新”产业的生命力是“新”,立足要“快”,抢占须“高”,只要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能刺激经济发展,当前正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的绝好机遇。同时,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凡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它的生存能力都很强,受危机影响能达到最小化。

  其间,举办了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与洽谈签约、产业发展论坛和推介、项目集中开工投产等系列活动。截至五月十八日,共签约协议外资二千万美元以上外资新项目九十六个,其中,新签协议外资三千万美元以上项目五十七个;在节庆当日集中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二十个。同时节庆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节庆期间,接待游客四百五十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四十三点五亿元,在经济发展困难时期,扬州捧出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单点出了扬州人的“吸金”能力。

  八年“筑城造郭”, 扬州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塑造了“开放、包容、精致、创新”的城市精神,提升了城市品质、凸显城市个性。其中“开放”是扬州所特有的城市性格,早在唐代,扬州已是万商汇集之地,并与海外的日本、韩国等有着经贸、文教往来,堪称中国各大城市对外开放的率先尝试者。扬州近年来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迎八方客商,不仅世界“五百强”企业纷至沓来,还连续多年被评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极力推荐城市”。

  同时,扬州领导提出要打造“精致扬州、精致产业、精致生活”,并发布“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 旅游口号,赢得了世人的认同。审视今天的扬州,“形神兼备” ,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特色更加彰显,“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的声誉名闻遐迩。

  从扬州官方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出,扬州办“烟花三月”节,打造自身品牌,张扬城市个性,跳出了政务会议习惯性思维,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大气魄谋划,一年比一年好,且有持续生命力,折射出扬州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正如扬州市领导所言,“扬州在发展中不和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让普通人诗意地栖居”。

  同样,对于千年古城的改造和建设,扬州领导表示,古城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我们是怀着对历史的崇敬、对文化的感恩的心来对待古城,让整座绿杨城郭都“秀色可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扬州提出,“古”不能脱离现代,“新”不能忘却传统,遵循“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规划理念,按照“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的原则。

  正因此,日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扬州考察时感慨道,扬州古城保护的理念之新、力度之大令人赞叹,像扬州这样“外观保护好,注入新功能”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本。童明康表示,国家文物局将积极支持扬州的申遗工作,帮助扬州进一步盘清“家底”,根据申遗的要求和标准,加快推动各项准备工作。

  八年来,扬州跨越发展用 “成绩单”诠释了秘诀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记者了解到扬州连续八年出台“一号文件”关注民生,围绕“人”字做文章,唤起了广大市民对家乡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建设美好家园的自信心。

  在采访中,扬州百姓也道出他们最大的期盼,城市经济要加快发展,要普惠百姓,政府各级官员要俯下身真心实意为百姓解困谋福,做百姓的贴心人。(完)

【编辑:宋方灿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